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硕揆禅师

发布日期:2016/6/30 15:35:25  阅读:3586  【字体:
 

 

1

《清稗类钞》是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其中《元志圆机慧辨》一文是这样写的:元志为盐城孙氏子,字硕揆,号借巢。其父升,任侠,为恶少所害。手利剑数年,卒刃其仇。既祭告父墓,遂出家。依具德礼,参究禅理,有省,圆机慧辨,孤行侧出,历主禅智、宝轮、三峰、径山、灵隐、祖庭。圣祖驾幸灵隐,赐云林寺额,既殁,赐谥净慧。

文中说的元志,正确写法应为原志,即康熙年间极有名的高僧硕揆禅师,文中的圣祖即康熙,硕揆禅师去世后,康熙赐谥号净慧。听地方掌故专家李世安先生讲,朦胧塔所在的净慧寺,寺名用的是硕揆禅师的谥号,禅师在这里出的家。

硕揆禅师,高作镇人,俗姓孙,崇祯元年(1628)生,父亲名孙升,母天水老人。盐城地方大儒陈玉澍在《孙氏宗谱》序言中写道:吾盐孙氏有三大宗,一为本城孙氏箨庵学士(孙一致)最为知名,一为大孙庄孙氏东海给谏(孙榘)最为贤达,一为高作庄孙氏硕揆禅师。《盐城续志校补》卷二有净慧禅师原志传。盐城人赵獬山和周梦庄先生都为他编过年谱。在今天的杭州灵隐寺,有硕揆大和尚塔。20121123日,《泰兴日报》做了禅师的纪念专版,因禅师曾是泰兴庆云寺第八代住持。

关于硕揆是否在净慧寺出家,年谱没有明确的记载。年谱中是这样记录的:清顺治四年(1647),20 因家难起,父孙升任侠为恶人所害,手利剑数年,卒刃其仇,祭告父墓,遂削发入山, 顺治七年(1650),23岁,投海州佛陀寺元里长老门下。在过去,削发入山就是出家的意思。按记载来说,他应该是先在一个寺庙出家,23岁时投元里长老门下的。净慧寺离他的家乡高作只有十几里路,在此出家是有可能的。 

2

硕揆是个读书有慧思的人,县志上说他幼读书豪迈,负大志。若是时代安定,硕揆走的应该是古代儒生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路子。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南下,天下大乱,明王朝很多书生为反清复明投笔从戎,硕揆也是如此。也许乱世更能出英豪,17岁的硕揆竟说出“男儿生天地间,不能回百川使其西驰,非夫也”这样豪迈的话来,而到了20岁时,又写出这样有厚重人生阅历的诗:

狐父知晋霸,王母知汉兴。杀身教子忠,双垂青史灯。

我亦拜遗训,世乱当为僧。如来不出世,此恩何以称。

从这首诗来看,他入空门不是看破红尘,只是不愿意为清王朝做事而已。当时,不少文人有拒不仕清的遗民心理,只是一般人选择了隐居,而他选择的是循入空门。也有另一种说法,因为佛家能包容所有,杀人犯法遁入空门后,便可不予追究。

硕揆来到杭州灵隐寺,在高僧具德弘礼门下学习佛法。具德弘礼是禅宗三峰宗创始人汉月法藏的弟子,在江淮之间极有名气,随众达七千人。在具德老和尚处修行期间,硕揆反对清廷的执着心仍未放下,老和尚也因感他杀心过重,尘缘未了,13年后才正式收他入室。盐城县志记载了当时的细节:寻诣灵隐,秉春戒冬,随具和尚,结制佛日有省后,从事行门学著鞋挑柴运米,暇则研究古德宗旨,求到其未到,如是者十三年,而后受付嘱。也就是说,硕揆做挑柴运米一类的杂活做了十三年,可见他的固执与坚韧都非同常人。

康熙初年,清政府为安抚人心,开博学鸿词科,征诏天下有才学的人为朝廷效力,侍郎严沆和江苏巡抚慕天颜举荐他的好友宋曹应试,已经做了扬州上方寺方丈的硕揆写信给宋曹,建议宋曹像岁寒之松一样不要易节,不去做清廷的官。不过后来,当朋友钱圣桢应湖广总督佟岱之聘去做佟岱的幕僚,与硕揆告别时,硕揆没有坚决反对,并作诗《送钱圣桢赴佟方伯楚幕之招》相赠。这时,硕揆已经放下了执着心,慢慢地走在高僧大德的修行路上。

3

旧时高僧多半与文人雅士交往频繁,应酬喝和、说佛论禅,视为风雅之举,硕揆也是如此,与当时的名流王士祯、孙一致、冒辟疆、陈其年、王译弘、翁叔元等皆有交往。众多的交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王士祯的交往,民间把他们的交往比作苏东坡和了元和尚的交往。

康熙元年,清正又富有才气的王士祯任扬州推官的第三个年头,上方寺迎来了新住持,从灵隐寺来的硕揆,一僧一官,两人开始交往。上方寺,又名竹西寺,原隋炀帝故宫,因隋炀帝梦到自己游兜率天宫,听弥勒佛说法,醒来施舍为寺。上方寺内有苏轼在扬州做官时刻的石碑《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使岭表》,因战乱而毁坏,王士祯派人修复了苏碑。1666年清明节,已任泰兴庆云寺的硕揆赶回扬州,与王士祯兄弟为修碑一事赋诗纪事,与冒辟疆、陈其年等诸名士唱和,在当时作为文化盛事,成为美谈。

硕揆认为,王士祯不仅和东坡精神相通,根本就是东坡转世。他笔下的王士祯是这样的:自坡公迄今六百余年,何以独至阮亭而始和之?阮亭文章诗词,为当代所宗尚,与东坡同。其任扬州也,廉爱精敏,百姓食其德,与东坡同。见一善如己有,而奖训士类,有古贤公卿下士之风,复与东坡同。阮亭是王士祯的号。硕揆以知音的理解,肯定了王士祯过人的才气,和在清初文坛的领袖地位,更盛赞王士祯用自己的热情与诚意,送给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清初扬州一个丰盛的文化世界。

王士祯也在《居易录》记录了他与硕揆之间的交往,文字写得极美极忧伤:灵隐硕揆禅师昔与予别于扬州禅智寺,今住常熟之三峰,即汉月和尚祖庭也。丙予冬十月,寺中桃花盛开,明年四月梅花又开,花叶相间,硕揆与老友钱汀灵书来征诗.予赋六绝名寄之,至,则师已化去矣。 

4

硕揆一生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寺院里渡过的,他一直是寺院的住持,操持寺院的事务,弘扬佛法,普度众生。35岁, 扬州上方寺。36岁,泰兴庆云寺。41岁,径山寺。45岁,三峰寺。 52岁,镇江五州寺,53岁,扬州善庆寺,54岁,灵隐寺,达12年之久。66岁,三峰寺。他主张佛禅双修,渐渐成为才高学博、法眼精明、机辩逸群的得道高僧。史书上记他:凡历七会道场,所至修举废坠,规模一新,而灵隐、三峰尤多功绩。至其锻炼学人,随机开发,杀活并用,一本三峰家法。《大藏经》高僧语录栏和《正源略集》中均有他在庆云寺讲经开示的语录。硕揆不只是闭门研究佛法,也关注现实社会。他写过一首诗《大水》:不仁安敢怨黄河,十载伤心瓠子歌。上帝于民真父母,下民何处避风波。树颠出没鱼龙老,浪里缠绵骨肉多。死者不生生者在,诛求满地泣如何?

硕揆工书法、善诗词,至今仍有书法作品在网上被拍卖。好友鹤山禅师也是一位佛学造诣很高的僧人,他在《寄三峰硕揆和尚》和《寿三峰硕揆和尚》里赞硕揆的道德文章卓绝千古,补前人之未完,真丰功盖代,非笔舌所能赞也,说读硕揆的大作,则是承辉藉荫,仰就维屏,有受春风眷注之感。

在修行路上,硕揆的名气越来越大。康熙二十七年,重刻《字汇》一书,硕揆为该书题辞,题辞相当于今天的再版序。《字汇》是明代梅膺祚所撰,为明代清初最通行的字典,后世的《正字通》、《康熙字典》等都循此书。能为该书题辞的,当是极有名的大学问家。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召见了62岁的硕揆,史书上称应对称旨,康熙应硕揆的邀请为云林禅寺题写了匾额,这年是硕揆任灵隐方丈的第9个年头。 

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五日,硕揆聚众说偈而示寂,世寿七十,有法嗣二十八人。硕揆圆寂后,门人沈近思为报师恩,在三峰寺后九里坡北的中峰禅院为他建了塔,佛教中的塔相当于世俗之人的坟,塔的梵文意思是坟冢。塔由翁叔元作铭,钱陆烂为行状。行状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事迹等的文章。沈近思、翁叔元、钱陆烂三人都是值得说道的历史人物,可见硕揆当时的名望。沈近思,9岁丧父后入灵隐寺为僧,也就是硕揆任灵隐寺住持的时候,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做过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是敢于顶撞雍正的人,死后追谥太子少傅、谥清恪公。钱陆灿,顺治举人,清代著名学者,世称布衣文宗。翁叔元,康熙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硕揆著有《硕揆禅师语录》、《借巢诗集》及杂著、尺牍。可惜有些已失传。他有不少精语,写得清雅敏锐,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如醍醐灌顶: 

山涧至柔,可以敝石,言忽慢也;尘沙虽微,可以成山,言积学也。尼山氏圣矣,老耽犹言赠其行;卜子夏贤矣,曾子犹杖叩其失。

勿以曾见大海而自满其水,勿以更有须弥而自小。

当局之快意无凭,旁观之冷眼可畏。

明怕人责,暗惧鬼嗔。 

说人一声恶,何损于他,在我适足以昭其薄德;说人一声好,何损于我,在他又可以兴其善心。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