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抗战期间我县反“扫荡”斗争中的打坝记略(曾维炳)

发布日期:2016/2/18 13:55:08  阅读:2340  【字体:
 

 

 

打坝,原是水利上防涝抗洪的措施,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成了地处苏北水乡的我县人民反“扫荡”斗争的特殊手段。每当人们闲话当年,提到打坝时,总会感到一种特殊的欢快。

 

一、反“扫荡”坝的诞生

 

1941年夏季,日本鬼子大举进攻盐阜抗日根据地,炮火漫天,血迹遍野。随之,敌汽艇横冲直撞地侵占了湖荡相连、沟河纵横的建阳水乡。当年,县辖的九个区,除一、二区和三区一部分外,其余均在日伪军的占领和控制之下。敌人步步进逼,层层封锁,处处为营,时时四出“扫荡”:抢粮、抢物、强奸、烧屋、杀人,无恶不作,无所不为。除此,还搜罗地痞、土匪、流氓和国民党顽固派充当汉奸,进行伪化,竭力推行所谓“以华制华”的政策,妄图蚕食我建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使当时形势紧迫,灾难日深。

 

但是,坚持正义、有血性、不愿做亡国奴的建阳水乡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积极的抗日斗争。

 

至于建阳水乡的坝,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实年代可考,而反“扫荡”斗争的坝,则始于1941年秋冬。

 

那时,建阳人民强烈地意识到,要阻止鬼子特制的、最能适应小河小港行驶的小型汽艇,在当时的情况下,唯有打坝才是上策。于是,在县境范围内,迅速组成上万人的打坝队伍,并辅之以拆桥,破路,改造地形等措施,充分发挥了粉碎敌人“扫荡”阴谋,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

 

二、反“扫荡”坝的种类

 

在抗日战争中,反“扫荡”坝也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最初采用的是绳坝,即用树棍在河中打桩,再在桩上缠扭铅丝,以阻遏敌艇通行。这种坝在初开始阶段是起了阻止敌人前进的作用,但时间长了就不那么奏效了,因为鬼子的汽艇上后来都带有机械,把木桩一拔一撂,艇也就过去了。

 

第二即是水渣草坝。此坝始于七区裴刘庄以西的盐河里,起初是不让人们捞去河中的水渣草;后来是发动群众把包有泥块的大量稻草扔进河中,使敌艇的螺旋浆被草缠裹住动弹不得。尔后狡猾的日酋在艇上改装了螺旋浆,此坝的作用也就相对减小了。

 

第三即明土坝。此坝是为克服上述缺点而采取的措施。其打法是用草包装泥,抛入河道港口之中,再加一些泥土而堆成拦河泥坝。此坝规模大、效率高,尤以二区的夹荡港大坝功能最佳。

 

194110月中旬,二区干群吃住在一起,齐心合力地打坝。夹荡港大坝因靠近湖垛敌据点,故打坝时夜战居多。当时就有这样的顺口溜:“辰巳午未,民工撤出三、四里,子丑寅卯,民工挑土赛小跑。”各乡、村和个人之间还开展竞赛,看谁挑土多、运土快,工地上还有土广播,又说又唱,不绝于耳。打坝英雄之先进事迹的宣传,有效地加快了大坝收口合拢的进程。

 

记得夹荡港大坝快收口合拢时,船一条接着一条,人一个靠着一个,但由于河宽、水深、流急,灌满了泥的草包推下去后犹如河水中的沙薯一样,轻飘飘地随水而去。第一天筑好的坝,第二天即塌得不少。那时,塘河的水要么不涨,一涨就是二、三尺。当时的县委书记记兼工地总指挥见状恼了火,大叫一声:人墙!于是,工地上黑压压的一片,警戒的、挖土的、推土的、灌土的,千人一轮班,每夫十六小时,经过八个日日夜夜,奇迹创造出来了,夹荡港大坝终于打好了。其后,又接二连三地打了陈堡、三宫殿、丁渡、伍港口、刘庄和唐桥、桑台寺坝,与三区的二、三百道坝一起,纵横交错组成一张坝网,使敌酋望坝兴叹。直到1942年秋,敌人据点增多,控制了多条交通线,加之又不断挖土坝、炸土坝,所以,我们这才又改筑暗坝。

 

第四即暗木桩坝。1943年春,我县干群为了打击日伪军第二次大扫荡的嚣张气焰,积极开展在河流中打暗坝的活动。暗坝,其坝身潜于水中,有的是土块堆的,有的是打的木桩。这些暗坝的位置、深浅只有筑坝者知道,用木板一搭;或涉不深的水就可以通过去了,而敌艇遇之就会搁浅,通过不了。这种坝曾使敌人伤透了脑筋,拔桩、锯桩、毁坝吧,不但贻误战机,且时常遭到我军的伏击。

 

第五是砖头坝。坝的材料,是将各地庵堂庙宇和逃亡地主四合院的砖墙瓦屋拆掉。有的以后已赔钱,用拆下的碎木头,碎砖头,碎瓦片,和树棍子一起倒进河里,混合打成坝。如西塘河上位于唐桥、桑台寺以及楼夏等地段的一些砖头坝,即是拆的寺庙和地主瓦房打成的。打砖坝有二利:其一,拆了屋,可防止敌人作据点,增加攻克的难度;其二,敌人挖不动,炸不开,能有效地阻止敌艇行驶,迫使敌人不敢轻易下乡扫荡,有力地巩固了我建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

 

第六是湖荡坝,简称交通坝。此坝始于1943年斗争形势日渐好转、根据地逐渐扩大之后。为了切断敌人交通,迫使敌人尽早撤退,促进大反攻,将苏中、苏北两片根据地联成一大片,使苏中的新四军一师与苏北的三师更好地配合,协同作战,七区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湖荡里建筑起几里乃至十几里长的交通大堤。如射花堤(由宝应县的射阳到建阳县七区的花垛)和涧河堤(从淮安县的涧河口到我县七区的裴家团)等。这些湖荡坝的建成,更加速了反“扫荡”斗争胜利的进程,使我抗日根据地不断巩通和扩大。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七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