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根据地的自给型工业(马效良  游心林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6/1/24 9:13:14  阅读:1583  【字体:
 

 

1941年夏,日本侵略军对我根据地除在军事上继续加强包围外,又从经济上进行封锁。一时,县境军需民用物资奇缺。是年秋,建阳县肇建。县政府因地制宜,因陋就筒,积极发展战时经济,兴办自给型的小工业,以生产均需民用物资,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

 

榨油业率先兴起。1941年下半年,县境内处于敌后的村全都办起了油坊。建阳北乡10多个村,先后办超了68爿大小油榨,仅路墩一村即有正大、恒裕、永大、同裕、鼎和、桂方、阳春、格昌、裕财、茂生、学尧、学秀等12爿油坊。每天耗豆万余斤,还组织100多副“油挑子”,在根据地间流动销售。有两家油坊专为新四军三师后勤部加工,优先解决这一带驻军的吃油问题。地方党组织帮助这些油坊,通过大批进步商人联系上百条运输船只,从益林、东沟、风谷村、东坎甚至安徽蚌埠等地购回一批又一批黄豆,加工豆油,再将大部分豆饼运往苏南敌占区,换回急需的医药、纸张和其它生活日用品。

 

纺织业蓬勃发展。县政府根据形势的需要,把发展手工纺织业作为反封锁和活跃战时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口号,并开展花、纱、布、粮交换业务,又在路墩、马厂两地举办纺织训练班,为全县培训了100多名骨干工人。1943年,新四军三师后勤部在建阳镇创办纺织工厂,有职工30多人,产品专供军需。其后,县又开办了生产小土布的实验纺织厂,有职工110人,多为烈军属子女。全盛时,境内共有纺织工厂(场)50多个、纺纱车1万多部,织布机210台、弹花工198人。

 

碾米业兴旺发达。为解决部队进驻后的吃粮问题,从1941年起,境内中心区即承担起军粮加工任务,除人力舂碓、推磨外,又从敌占区搞来10多部柴油碾米机。1943年春,江淮第三分公司于高作镇西北蔡家舍创办公营兴宏昌油米厂,加工粮油,专供军用。后县政府又在大孙庄、建南、丁仁、华丰、裕东及花园等处办起碾米厂,其中裕东、花园两厂为部队专用,每次加工任务均达百万斤以上。此外,还有私营机米厂14爿,机工100多人。其时,酿酒业发展也很快,仅高作、建阳一带即有糟坊10多爿。抗日战争时期,建阳人民用自酿的高梁酒慰问驻军部队。据说陈毅同志当年曾品尝过这种酒,誉其为“建阳老窖”。

 

军火工业土法上马。1941年秋后,周庵先后派出30多名冶匠支援新四军三师军工部在张庄、马厂、西尖、孤峰等地创办了4爿小型军工厂,除了修理枪支,还生产手雷、炮弹壳、手榴弹壳和步枪等武器。仅马厂一地,每天即能生产手榴弹2000枚、“马厂式”步枪100支。在每年武器评审时,周庵冶匠铸造的手榴弹、追击炮弹都获得好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高兴地说:“土工人也能造出好武器!”

 

当时,建阳敌后的工业生产已形成了自给型的格局,既解决了军需民用的困难,又达到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正由于根据地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才使我们的部队和党政人员的给养有了保证,才使我们能够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进而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七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