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1946年初:中共中央曾拟南迁淮阴(唐明白)

发布日期:2012/1/9 8:40:55  阅读:4351  【字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经过多次艰苦的谈判,先后达成《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到了1946年初双方最高领袖均向所属部队下达了停战令,中国大地一片和平气氛,解放区各地军民欢欣鼓舞,到处举行庆祝和平大游行,期盼已久的和平似乎真的要降临饱受战乱的古老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解放区军民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了土地改革的前期准备,同时大规模地复员战士;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与国民党组成联合政府也成为了摆在议事日程上的事情了;也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中共中央有了南迁淮阴的动议。

 

1946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这一指示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并要求党内同志学会做和平时期的工作,学会与国民党共事,诚心戾意地做好与思党官员联合办公的准备。在这一指示作出的次日,中共中央又致电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指出:“必须巩固华中现有地区,因中央机关将来可能迁往淮阴。”中共华东局也指示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加紧筹备工作,迎接中共中央南迁。当时,李一氓率人到淮阴城外看过几个地方,初步选择的地势较高的洪福乡,并建筑了一批砖木结构的平房作为中共中央机关驻地;华中分局则将所属的办事机构从淮城(今淮安市楚州区)的蒋公馆、丁家花园搬出,并粉刷一新,以供南迁的中央领导同志居住;当时淮阴城各个木器店加工生产的家具也被苏皖边区政府订购一空。中共中央南迁几成定局。

 

那么,中共中央为何作出南迁淮阴的决策呢?顾树青《北平军调部淮阴执行小组华中调停始末》(《钟山风雨》2011年第6期)的分析是,淮阴离南京较近,来去方便,安全工作有保障,这些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以革命老区淮阴为中心的苏皖解放区,在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军区以及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特别是淮阴和淮安商业振兴,市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不仅成了苏北、苏中、淮南、淮河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成为整个华中地区最早呈现莛生机制两个都要市。苏皖边区被誉为全国解放区民主建设的楷模,淮阴因此就成了中共中央机关南迁的最佳选择。当然,中共中央的决策者们对南迁淮阴的不利因素肯定也是一沮二楚的,那就是离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太近,固然作为国共联合政府来说,工作是很方便的,不过一旦国民党翻脸,中共中央首脑机关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就在停战令公布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并未停止,特别是苏皖解放区更是首当其冲,115日国民党71军一部占领了淮阴东南不到三百里的如皋县白蒲镇,与此同时侵占了淮阴西北三百里左右的萧县县城。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下,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和平民主是当时中国主流的判断,并寄希望于美国政府的居中调停。与此同时,南中共中央南迁淮阴的准备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到了是年3月、4月,美国政府偏袒国民党一方,全力帮助国民党进行内战准备的真面目越来越明显,而国民党军队大批从江南调往江北地区,虽然我华中野战军陶勇部对敌实施有力的自卫反击,暂时遏制住国民党军队肆无忌惮的进攻,可是到了19465月上旬,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更把苏皖解放区视为“眼中之钉,心腹之患”,要求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退出陇海铁路以南所有地区,否则将以武力来解决。显然,在国民党决心发动内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南迁淮阴也就无法实现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