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建湖县全国良种基地建设情况(朱明安)

发布日期:2014/2/9 10:49:08  阅读:1759  【字体:
 

 

 

俗话说:“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要种好粮,多打粮,种子是关键。建湖县是传统农业县,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建国前,由于大面积老沤田,栽种的“三十籽”、“大头归”、“顶芒籼”、“绍京籼”、“扬籼”等早稻品种老化和不纯,产量低下,每亩田只收二三百斤。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号召农民科学种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选育推广良种。中共建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农业“八字”方针,从1954年起,发动农民选穗拣种,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成立种子队,建立种子试验田,县、社、队建立起农业科技网,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采取外引内繁,试种示范,积极培育和推广良种种植。1976年从湖南引进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水稻,在海南岛试繁成功后,引入县内示范制种,并大面积推广。1977年至1993年,全县累计杂交稻制种面积592740亩,总产量16789万公斤,年均繁、制种面积37000亩,产种530万公斤。13年中,先后发表杂交稻制种和种植科技论文、报告近200篇,有关科技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其中“三系七圃法”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星火计划”银奖。1989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997年试行杂交水稻制种“三改二”(三系改二系),引进“二系”杂交稻“两优培九”(65002),在冈西镇建成了省级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全国两系杂交稻制种中试基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道路。

 

  一、专家协作,研发杂交水稻育种新技术

  建湖县杂交稻种子生产是在省、市农业科技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由省科技委牵头,省农科院、南京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亲自参加研究指导,县、乡镇全体农科人员努力攻关,成功地探索出育种新技术,为全县杂交水稻良种基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杂交稻种不育系繁殖。1977年春,县内从海南岛引进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珍汕97A,在建阳公社的建东大队分别种植100株和50株,同年秋获二九南一号A单株136株,珍汕97A75株,同时引种了661恢复系种子100株。1978年建立三株行圃,其中二九南一号A55个株行圃约0.5亩,秋后产种7.25公斤;珍汕97A种植42个株行圃,计0.5亩,秋后产种7.55公斤。1978年冬到1979年春,县组织农科人员赴海南岛繁育,利用南北温差,繁殖南A355公斤,汕A670公斤,供县内春播繁殖。1979年春播,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生产已有原种圃896亩(其中南A222亩、汕A674亩),年底产原种5.46万公斤。至1983年,全县繁殖田发展到万亩以上,社社都有制种田。1987年全县制种发展到76796亩,共生产杂交稻种子921.6万公斤。庆丰乡成为全省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民办杂交稻研究实体——庆丰杂交稻研究所,拥有一支60人组成的科技队伍,在省农科院和南农大的支持下,承担了19个科研课题。

  2、创造“三系七圃法”,提高原种纯度。杂交水稻能否高产全在亲本种子纯度的高低。1983年,国家对杂交稻种子生产提出了“省提(省级组织提纯复壮)、市繁(市级组织繁殖)、县制(县级组织制种)”的要求,建湖县为保证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提高纯度,将不育系种子繁殖集中在庆丰乡。该乡农技站和县农科所为防止杂交稻性种退化,在南京农业大学陆作楣教授亲自参与指导下,经过三年刻苦攻关,终于独创了“三系七圃法”繁育技术,解决了防止原种种性退化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种子纯度。据统计,自1982年推广应用“三系七圃法”以后的13年中,累计生产原种460万公斤,平均纯度99.1%,比未推广前的原种纯度提高45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亩就增产水稻20多公斤,全县累计增产6.92亿斤,直接经济收入3.18亿元。这项技术1981年起由国家农业部推荐在南方稻田应用至今。

3、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65002)中试成功。两优培九(65002)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制选育而成的杂交稻中熟“三改二”组合,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对发展高效农业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冈西乡种子站引进制种1.67公顷,示范33公顷,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二成以上,经济效益翻番。1998年江苏省农科院在冈西乡建立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917日至19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邹江石率全国百余名专家教授考察了冈西乡两系杂交稻制种和大田示范,并给予高度评价。两优培九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一季中稻的新一代优良品种。

 

  二、点面结合,多层次发展良种生产

  建湖县成为全国杂交稻良种基地,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用“点面结合”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良种事业。

  首先在繁制种推广上,实行以点带面,使杂交稻种子生产得到大面积推广。我县杂交稻制种通过南繁取得经验后,在建阳公社建东大队试制成功。1981年起,县下达了各公社制种指标,社社都建立了制种田,1987年全县制种面积多达76800亩。庆丰乡成为省级杂交稻制种基地后,冈西、芦沟、近湖、建阳等8个乡镇大面积推行制种生产。1998年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稻制种试制成功后,在近湖、芦沟、建阳等镇得到推广。2008年以来,全县杂交稻制种面积保持在2万亩左右,总产5000吨。

  其次在制种技术推广上,按“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把新技术由点到面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杂交稻制种和原种繁育技术,在县内试验成功后,通过办培训班形式,逐级推广普及。县农科部门每年办培训班34期,约300人次,乡(镇)、村培训班每农户至少有1人参加。县、乡镇还适时组织种子生产现场会,累计印发各种科技材料6000多万份,配合广播、电视、图片宣传等,使繁、制种技术家喻户晓,农民人人掌握。

此外,在推广良种生产组合上,根据杂交稻品种丰产性能,确定生产组合,调整生产布局。1982年前,南优品种丰产性能好,推广种植面积大,用种多,繁、制种组合以南优系列为主。1983年至1985年,南优品种开始退化,汕优丰产性高,繁、制种组合调整为南优、汕优并存。1986年后由点到面推行汕优组合。1998年示范推广两成培九两系制种组合,从而保持了杂交稻种植优质高产的势头。

 

  三、政策扶持,搞好良种的销售管理

建湖县从1979年开始对外销售供种。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县统一调度外销良、原种。杂交稻种子纳入全县定购任务,曾以15斤粮、15斤草和1.5元钱兑换1斤种的“粮换种”方法销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营体制转换,建湖县把杂交水稻良种作为特殊商品,投放国内市场。县委、县政府本着亲本种子管死、杂交制种管严的要求,发文规定:种子经营、管理统一由县种子公司负责,单位、农户不准随意出售,不准哄抬价格,不准以次充好,不准倒买倒卖。县种子公司遵循国家制定的种子管理、经营政策和法规,搞活种子经营。一方面每年按照上级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购价格和繁、制种面积,与农户签定10万多份种子收购合同,保证有足够的优质良种供应市场;另一方面先后与15个省、市签订销售合同,每年出售约350万公斤良、原种,其中可育系种10万公斤直接交售省种子公司作“省提”原种。2000年以后,种子销售经营实行市场改革,除县种子公司主渠道外,县内出现7家销售经营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4家,100500万元3家),并在经营中坚持了《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和《营业执照》“三证一照”制度,讲究销售信誉,做到把纯度、净度、发芽率、水份等符合国家标准的种子投入市场。据调查,全县近30年来销售杂交稻良种,没有发生过种子质量事故(包括两系杂交稻种子),湖南、四川等10多省、市粮农反映,建湖县杂交稻种子纯,出芽率高,质量信得过。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