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东西涔庄的来历

发布日期:2013/11/15 16:03:38  阅读:2401  【字体:
 

 

相传到了明代初期,高作境内仍和沿海其他地方一样,因为人口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里,所以人烟稀少,土地大多无人耕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朱元障采取了“屯垦戍边”的办法,将城市居民下放农村,到高作一带种田的人,大多系从苏州阊门而来,这一做法,史称“洪武赶散”。

 

苏州阊门有两个姓刘的兄弟,也被强制拆迁押送来高作。当时地无人管,插草为标。刘氏兄弟初来乍到,只见这一带河清草绿,地面宽阔,十分高兴,哥哥刘彭岑在河西占了一片,落脚定居。弟弟刘三舍在河西圈一匡,安家落业,耕织两行。老大天资聪慧,除种田外,还勤奋苦读,十年寒窗,在他三十五岁时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官封御史中丞,谁知好景不长,因受礼受贿而触犯王法,按律当斩,但由于其家人到处打点,打通了关节,不少政要大臣都为其求情说合,最终皇上准奏,免其死罪,削职为民,给予取保就医,监外执行。为谢圣上不杀之恩,刘彭岑具封上奏,有意将“岑”字旁边加了“三点水”,意为鲜血已溅,皇帝识字不多,错把“涔”字读成“溅”,刘彭涔也就成了刘彭“溅”,由于皇帝系金口玉言,其家族堂号也因此改为“彭涔(溅)堂”。

 

刘彭涔(溅)因罪闲赋在家,终日闷闷不乐。为了吸取教训,赎罪立功,他为乡亲们修桥铺路,做了不少好事,其中亲自在河上建的一座桥,连接了东西涔庄,但不长时间,即于家乡病故,葬于当地。人们为纪念他,称他建的桥为“刘桥”。

 

刘彭涔所生二子,小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长子习文,次子习武,后来长子居住河东,次子居住河西,而这两个居住的村庄也被人称为“东涔庄”和“西涔庄”。那个被皇帝念错了的“涔”字,直至现在乃为“涔”(溅),将错就错,直到今天。

 

转自《高作神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