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故乡有一条弯弯的河(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3/9/10 15:01:49  阅读:2094  【字体:
 

 

人人都有童年的记忆,而在我的欢乐童年里, 与家乡的一条小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如今,快进花甲之年,仍时常魂萦梦绕,惦记着伴随我长大的一条弯弯的河流——陆沟河。

 

陆沟河形成哪年哪月无从稽考,有一点可以肯定,河流来自于洪水冲刷而自然形成。她贯穿小镇南北。长达十多公里,委婉弯曲,在当年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这条河成了沿岸十多个村的重要的水路通途。也是沿岸百姓生活和浇灌农耕的重要源泉。

 

我的家就依河而居,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陆沟河是那样的宽阔,河水是那样的清淳。六七十年代,我们在陆沟河畔戏水、玩耍。盛夏时节,陆沟河成了儿童的天然浴池,下河洗澡,游泳。在河边捞鱼摸虾。那时的陆沟河到处是游鱼、河虾、螃蟹。每户农家用水的码头一般都是有石块或旧石磙砌成,解决全家人的饮水、洗衣、洗漱和作物浇灌困难。水草游鱼清晰可见,特别是清晨可看到一群群鱼、虾、蟹、鳖自由自在地在水底里遨游。每临汛期,一旦田间开缺放水,河里的各种野生鱼类逆水而上,使得田野沟渠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鲜鱼。大自然馈赠给人们无偿的美味佳肴。大人抓鱼不费事,小孩捉鱼别有一番童趣。码头经常淘米洗菜,成了鱼类最喜欢栖息之地。孩子们在淘米箩里放上几粒饭米或其它食物,沉入码头水底,不到十几分钟,拎起箩筐鱼虾在筐里活蹦乱跳。吃鱼没有铺鱼乐,这是我们儿童最快乐的时刻。

 

那时,在陆沟河边还时常听到捕渔船渔夫的叫卖声,一斤三四个的鲫鱼,也就三四毛钱,有时渔民们连卖带托,二斤大麦能换三四斤鲫鱼。水是如此的清洁,物是如此的丰富,鱼是特别的廉价。如今,令人无比向往与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陆沟河,又是水乡交通的要道。那时交通十分闭塞,想当年,河就是路,船就是车,成千上万的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之外,这条河便成了沿岸百姓的交通枢纽,船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那时人们出行全是人工撑船或摇橹。陆沟河畔,一年四季,无论寒夏秋冬,行船不断,人们用船上街(去高作或永兴),每条船上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三五个人,沿途还不时有人招手搭船,大家坐在船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有说有笑,还有讲故事的,讲笑话的,有时有人再唱上一段老淮调,人们欢乐无比。而游鱼在河里自由自在的穿行而过,有时还出现“鲤鱼跳龙门”的奇迹(鱼跳到船上),出现了人欢鱼跃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到八十年代初,陆沟河的交通发生了变化,机械化发展了,人们用上了轮船(机动船)。当时,人们见到轮船羡慕不已,气笛一响,等候在码头的人们依次排队上船,上街赶集办事,从此陆沟河几乎整天是气笛常鸣,热闹非凡。人们似乎又生活在非常便捷的通途之中。农村沿岸的孩子们一听到轮船的汽笛声,争先恐后往外赶,到河边看热闹。到了九十年末,陆沟河的轮船渐渐少了,人们由水路改成了公路。从此陆沟河寂寞得让人难受,似乎为人们造福若干年的陆沟河到了“退休”年龄。那甘甜的河水不亚于现在的“农夫山泉”,不知哪年哪月形成的古老河流,鱼虾少了,河水无法直接饮用,昔日风光不再,但当年那潺潺流水仍奔腾不息,它不仅滋润着沿岸数万顷良田,还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两岸农民,为人类作贡献。

 

然而,正是这一条弯弯的小河,抗战时,也有着光荣的历史,当地人民为防止鬼子下乡扫荡的气艇,在陆沟河设置了重重障碍,用木头打下暗桩,在河床用绳索半漂在水底等办法,使鬼子气艇无法前行。1941年秋的一天,鬼子的气艇从永兴出发进入陆沟河,企图侵犯河两岸村庄烧杀抢掠,刚进入陆沟河口不远的地方(现双界北庄位置中间),气艇被绳索缠住,进退不得。这时伏击在两岸的游击队向鬼子开枪,敌人气艇无法靠岸,结果有的鬼子被打死,有的跳河被淹死。那时,类似这样的情形,在陆沟河畔屡见不鲜,谱写了一曲曲水乡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之歌。

 

正是这条美丽的河流,勾起人们对陆沟河很多美好的回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遐想。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