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范公堤

发布日期:2016/12/13 10:06:53  阅读:3364  【字体:
 

 

北宋天禧五年(1021),33岁的范仲淹到西溪任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盐官职小,劝范仲淹不要赴任。他不以为然,毅然前往。到了西溪,欣然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至西溪感赋》: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到西溪以后,范仲淹看到海水像凶猛的野兽,冲决海堰,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于是上书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修复捍海堰。张纶奏请皇上任命范中淹为兴化县令,主持修复捍海堰的工程。

 

范仲淹一上任,就深入海边,勘察走访,由于唐时的旧堤已倒塌,不少地方溃不成形,难以确定海堤线路。为此,他整天苦思冥想,愁眉不展。他有个女儿,长得聪颖,能歌善舞,见此情景,也在一旁暗暗思索。想啊想啊,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到海边观潮的情景。那天,她和父亲登上望海楼,凭栏远眺,海潮汹涌而来,吞噬残堤。不一会儿,潮水慢慢地退去,在海岸上滞留着浮物,弯弯曲曲,像一条粗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想到这里,她惊喜地叫了起来:“爷!有主意啦。”范仲淹忙问:“你有什么好主意啊?”她说:“在海潮到来之前,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进,等潮水退了以后,形成一条数百里长的黄色线带,这就是海堤线路。”范仲淹接受女儿的建议,令民工沿这条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就这样定下了。北宋天圣元年(1023),来自通、泰、楚、海四州的四万余民工,顺着范仲淹确定的堤址开了工。后因隆冬季节,雨雪纷飞,潮势又猛,修筑起的部分海堤被冲决,民工冻饿劳累,死了一二百人,致使少数人反对。宋仁宗派了两淮部都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非常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上疏仁宗,才继续施工。在施工中,常遇到大风大雨,越朝下挖土,沙越多,工程越艰巨,民工有厌战情绪,有人开小差。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工地察看,并捐出自己的官俸,作筑堤经费之用。他派亲生女儿偕同女童数十人,沿堤歌舞,吹拉弹唱,为民工鼓劲加油,直到吐血身亡。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北宋天圣六年(1028),这才修起一百八十一里长的大海堤,障蔽潮汐,民获安居,耕种、产盐均受其利。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并为他建立了祠堂。

 

转自《塘河流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