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专业志 > 正文

水利史话之三:范仲淹筑“捍海堰”(范公堤)的故事(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7 16:30:09  阅读:8544  【字体: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33岁的范仲淹到西溪(现盐阜一带)任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且官职太小(“盐仓监”是人瞧不起的小官),劝他不要前往赴任。可范仲淹不以为然,毅然举家前往,到了西溪,他欣然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到了西溪之后,范仲淹看到海水像凶猛的野兽,冲决海堤,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于是范仲淹上任第一件事管的不是盐仓的盐,而是上书给淮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修捍海堰。张纶经过一番对范仲淹的情况详细了解后,对范仲淹有了新的认识,决定重新启用范仲淹为治水官宦,奏请皇上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会,并兼任修复“捍海堰”工程总督。
 
    范仲淹一上任,就深入海边南北草堰(今建湖、大丰、东台境内),勘察走访,了解民苦,沿途见盐民苦不堪言,几乎全是饥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烈之中。究其原因,由于唐朝时期修筑的旧海堤已经倒塌,不少地方溃不成堤,因而海水肆虐,导致人民苦难重生。为此,一度时期范仲淹苦思冥想,愁眉不展。他有个女儿,虽然只有13岁,长得非常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见此情景,她也在父亲一边暗暗思索,想啊想啊,突然想起第一次到海边观潮的情景。那天,她随父亲登上望海楼,凭栏远眺,海潮汹涌而来,巨浪涛天,吞噬残堤。不一会潮水又慢慢退去,在海岸边滞留着浮物,弯弯曲曲,像一条粗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想到这里,她惊喜地叫了起来,对父亲说:“有主意啦。”范仲淹忙问女儿:“闺女,有何好主见?”女儿说:“在海潮到来之前,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海水涌进,待潮水退了之后,形成了一条数百里长的黄色线带,然后沿这一线带修筑海堤。”范仲淹非常赞同女儿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后令民工沿这条稻壳线打上树桩。因此,堤址就这样定了下来。北宋天圣之年(1023年)来自通、泰、楚、海四洲的4万余民工,沿着范仲淹父女确定的堤址开工建设海堤。但在施工过程中,因时值冬季严寒,雨雪纷飞,潮势凶猛,不仅使刚修筑起的部分海堤又被海潮冲决,而且有二三百民工因冻、饿、劳累而死亡。使少数人反对修筑防潮大堤,宋仁宗派了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非常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上书仁宗,仁宗降旨,又继续施工,但施工过程中仍常遇大风大雨,同时,越向下挖沙子越多,工程越艰巨,民工有厌战情绪,不时有人开小差。范仲淹顶风冒雨,日夜视察在施工一线,亲自解决民工在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并安慰民工,稳定民心,鼓足士气,将自己的福禄全部捐出,作筑堤经费之用。他还派自己女儿偕同女童数十人,沿堤歌舞,吹拉弹唱,为民工鼓劲加油。后女儿因风寒和劳累过度,在筑堤工地吐血身亡。最终经过范仲淹的四年不懈努力,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终于率领4万余众修筑起181华里长的捍海堤,终于障蔽潮汐,民获安居,耕种、产盐均受其利。
 
    这位无私的治水英雄,为了修筑捍海堰,不惜献上亲生女儿的年轻生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的治水功绩,不仅为他专门建立了祠堂,还把范仲淹领导人民修筑的这道百里捍海长堤取名为“范公堤”。
 
    注:原范公堤南至东台,北至我县境东沿冈“草堰口”一带,现范公堤仅剩东台境内一段。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