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备份栏目 > 建湖续志 > 正文

《建湖县志(1986~2008)》第七卷社会民生之第三十九章小康社会建设、第四十章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十一章城乡居民生活、第四十二章劳动和社会保障、第四十三章卫生、第四十四章民政、第四十五章民族 宗教、第四十六章风俗 方言

发布日期:2011/10/17 15:05:28  阅读:21448  【字体:
 
 
第七卷 社会民生
 
     县委、县政府把社会民生作为建设和谐建湖的重中之重。90年代中期制定全县小康建设规划,2006年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以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引领全县人民加快改革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按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助,住有所居”的要求倾斜投入,兴办实事。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县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通过抓教育、搞创建、树典型、扬新风,在重点上突破,在特色上着力,在改革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推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2005年,首获“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2008年通过复评验收。(2009年1月,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1986年以来,全县围绕富民强县战略,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至2008年,已有13项指标达到小康社会目标值。
 
    1986年以来,县内按照“大劳动、大保障、大监察”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大主题,扎实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县域企业保障体系。城乡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公费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县。民政工作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调解矛盾,促进社会民主、公平、公正,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建湖被省民政厅授予2003~2007年度“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称号。
 
第三十九章 小康社会建设
 
    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建设富庶、文明、优美的新建湖作为工作着力点。1993年,启动农村小康建设。1996年,提出“两年达小康,五年翻两番”目标,把农村小康建设提升到全县总体小康建设层面。2003年,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个标准的要求,制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规划,提出力争2010年、确保201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农村小康建设
 
1993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十大稳农措施,启动农村小康建设。县明确提出小康村建设的8项标准: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等于2500元;②人均占有集体公共积累大于等于200元;③农民人均纯收入大于等于1200元;④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户比重小于等于7%;⑤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大于等于90%;⑥村通公路100%;⑦用电户大于等于95%;⑧村通电话100%。
 
     1995年6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建湖县小康村建设规划》。总体规划是:1995年创建30个小康村,1996年创建156个小康村,1997年、1998年分别创建124个、96个小康村,至1998年,全县农村实现小康。是年8月,召开全县小康村建设工作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小康村建设的意见》、《小康村量化标准》。
1996年,以乡镇为考核单位,建湖镇小康实现程度为100%,近湖、建阳、蒋营、恒济、颜单、沿河、庆丰、上冈、冈东、荡中等10个乡镇为90%以上,芦沟、裴刘、草堰口、冈西、钟庄、高作等6个乡镇为80%以上,辛庄乡(宝塔镇)为61.47%。是年,裴刘乡红亮村党总支、近湖乡镇南村党总支获市“小康示范村党组织”称号。
 
    1996年以后,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逐步与全县总体小康建设并轨。
 
第二节 全县总体小康建设
 
    在着力推进农村小康村建设、加快以乡镇为单位实现小康的同时,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工作也逐步向前推进。对照国家制定的农村小康建设综合评价的16项标准,1995年,建湖县基尼系数、衣着消费支出、钢木结构住房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用电户比重、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10项实现指标值,综合分值为81.5分。人均纯收入等6项未达标,其中恩格尔系数高达56%,已通公路村比重、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只有60%。
 
    1996年1月,县委号召全县干群以“建湖精神”为动力,“奋战一年超百亿,加快步伐奔小康”。1996年以后,全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普及使用自来水,合理规划中心村试点建设,并使村民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村公路灰黑化建设速度;落实有关涉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年文化素质。
 
    至1998年底,全县14项指标全面达到小康标准值,仅蛋白质摄入量、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两项尚有缺口,总体实现目标值为99.5分。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建设不含水分的、群众认可的、百姓得到实惠的全面小康社会,并细化出台全面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25个标准。2005年,对照新的指标体系,建湖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比重、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个指标达到目标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8个指标达时序进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等9个指标尚未达时序进度,综合实现程度为76.52%。
 
    2006~2008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全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保障水平,同时采取关闭污染企业、建设生态建湖等措施着力改善环境,全面小康的主要难点逐步得到突破,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人均存款余额过万元,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人均过万元;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08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比重、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13项总体均已达到目标值,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达90.37%。根据2009年初调整后的达标进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达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011年全面达标。
2008年建湖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测算
 表7-1
指标名称
代码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2008年
实现值
2007年
实现值
比上年
增减值
年均应
达进度
时序进
度情况
得分
一、经济发展
24
22.34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
10
≥24000
22113
18197
3916
1451
9.21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4
≥92
84.6
82.8
1.8
2.3
3.68
 3.城市化水平
3
6
45
40.9
39.8
1.1
1.3
5.45
 4.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5
3.0
2.7
0.3
0.0
-
4.00
二、生活水平
34
29.96
 5.居民收入
15
12.23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
≥16000
12339
10622
1717
1344
5.40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
8
≥8000
6835
6050
785
488
6.83
 6.居民住房
6
5.67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7
m2
3
30
35.1
34.6
0.6
0.0
-
3.00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8
m2
3
40
35.7
34.4
1.3
1.4
2.67
 7.居民出行
4
3.83
(1)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9
2
100
100.0
100.0
0.0
0.0
-
2.00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0
m2
2
12
11.0
10.5
0.5
0.4
1.83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3
2.23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11
1
200
247.7
237.9
9.8
0.0
-
1.00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12
2
40
24.5
18.4
6.2
5.4
1.23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3
3
18
19.0
18.8
0.2
-0.2
-
3.00
 10.恩格尔系数
14
3
<40
40.0
40.1
-0.1
0.0
-
3.00
三、社会发展
28
26.12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5
4
≥1.0
0.53
0.50
0.0
0.13
2.12
 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16
4
≥90
97.7
95.1
2.6
-1.3
-
4.00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17
4
≥90
99.5
93.4
6.1
-0.9
-
4.00
 14.社会保障
9
9.00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18
4
≥95
95.1
92.2
3.0
0.7
-
4.00
 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95
95.2
94.7
0.5
0.1
0.00
 城镇失业保险
≥95
96.6
96.2
0.4
-0.3
0.0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95
93.6
85.6
8.0
2.4
0.00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19
5
≥85
99.2
92.3
6.9
-1.8
-
5.00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20
3
90
97.2
98.0
-0.8
0.0
-
3.00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4
4.00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1
2
90
94.5
94.0
0.5
0.0
-
2.00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2
2
95
98.5
98.0
0.5
0.0
-
2.00
四、生态环境
14
11.95
 17.绿化水平
7
5.04
(1)城市绿化覆盖率
23
3
40
35.4
37.2
-1.8
0.7
2.66
(2)森林覆盖率
24
4
20
11.9
11.1
0.8
2.2
2.38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5
7
80
79.0
82.1
-3.1
-0.5
6.91
综合得分
90.37
注:1.表中“—”表示该指标当年总体已达到目标值;“√”表示当年该指标仅达时序进度;“△”表示未达时序进度。
  2.盐城市确定建湖县实现小康目标时间为2011年。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03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建设不含水分的、群众认可的、百姓得到实惠的全面小康社会,并细化出台全面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25个标准。2005年,对照新的指标体系,建湖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比重、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个指标达到目标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8个指标达时序进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等9个指标尚未达时序进度,综合实现程度为76.52%。
 
     2006~2008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全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保障水平,同时采取关闭污染企业、建设生态建湖等措施着力改善环境,全面小康的主要难点逐步得到突破,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人均存款余额过万元,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人均过万元;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08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比重、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13项总体均已达到目标值,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达90.37%。根据2009年初调整后的达标进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达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011年全面达标。
2008年建湖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测算
 表7-1
指标名称
代码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2008年
实现值
2007年
实现值
比上年
增减值
年均应
达进度
时序进
度情况
得分
一、经济发展
24
22.34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
10
≥24000
22113
18197
3916
1451
9.21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4
≥92
84.6
82.8
1.8
2.3
3.68
 3.城市化水平
3
6
45
40.9
39.8
1.1
1.3
5.45
 4.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5
3.0
2.7
0.3
0.0
-
4.00
二、生活水平
34
29.96
 5.居民收入
15
12.23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
≥16000
12339
10622
1717
1344
5.40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
8
≥8000
6835
6050
785
488
6.83
 6.居民住房
6
5.67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7
m2
3
30
35.1
34.6
0.6
0.0
-
3.00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8
m2
3
40
35.7
34.4
1.3
1.4
2.67
 7.居民出行
4
3.83
(1)农村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9
2
100
100.0
100.0
0.0
0.0
-
2.00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0
m2
2
12
11.0
10.5
0.5
0.4
1.83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3
2.23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11
1
200
247.7
237.9
9.8
0.0
-
1.00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12
2
40
24.5
18.4
6.2
5.4
1.23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3
3
18
19.0
18.8
0.2
-0.2
-
3.00
 10.恩格尔系数
14
3
<40
40.0
40.1
-0.1
0.0
-
3.00
三、社会发展
28
26.12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5
4
≥1.0
0.53
0.50
0.0
0.13
2.12
 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16
4
≥90
97.7
95.1
2.6
-1.3
-
4.00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17
4
≥90
99.5
93.4
6.1
-0.9
-
4.00
 14.社会保障
9
9.00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18
4
≥95
95.1
92.2
3.0
0.7
-
4.00
 其中,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95
95.2
94.7
0.5
0.1
0.00
 城镇失业保险
≥95
96.6
96.2
0.4
-0.3
0.0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95
93.6
85.6
8.0
2.4
0.00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19
5
≥85
99.2
92.3
6.9
-1.8
-
5.00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20
3
90
97.2
98.0
-0.8
0.0
-
3.00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4
4.00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1
2
90
94.5
94.0
0.5
0.0
-
2.00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2
2
95
98.5
98.0
0.5
0.0
-
2.00
四、生态环境
14
11.95
 17.绿化水平
7
5.04
(1)城市绿化覆盖率
23
3
40
35.4
37.2
-1.8
0.7
2.66
(2)森林覆盖率
24
4
20
11.9
11.1
0.8
2.2
2.38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5
7
80
79.0
82.1
-3.1
-0.5
6.91
综合得分
90.37
注:1.表中“—”表示该指标当年总体已达到目标值;“√”表示当年该指标仅达时序进度;“△”表示未达时序进度。
  2.盐城市确定建湖县实现小康目标时间为2011年。
第一节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一、公民道德教育
90年代中期,县内把公民道德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组织广大群众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提高。
说、做、当、树主题活动 1998年5月,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发出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树立建湖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重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图7-1 青年志愿者开展“真情服务进社区”活动
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县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座谈会、图片展览等途径大力度宣传,下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导读》,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城镇着重开展市民城市意识教育,将《建湖县文明市民读本》、《市民守则》、《市民行为规范》等翻印分发到市民手中,组织学习宣传。在学校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活动,以学生促家长、以学校带家庭,大家一起共建精神文明。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强化“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实践。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2003年,在县城举行“告别不良陋习、共建美好家园”万人签名宣誓仪式,在新闻媒体开设“同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和“创建在线”专栏等。是年9月20日,开展第一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活动,组织市民“看变化、话发展”,评选“十佳文明新事”等。2004年9月20日,建湖将全国第二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拓展为宣传周,开展一系列公民道德宣传活动。
四教一争活动 2004年,全县深入开展以“学生品德教育、教师师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市民公德教育,争做现代建湖人”为主题的“四教一争”活动,进一步深化道德行为教育。
四教一体育人工程 2004~2005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以学校为桥梁,以家庭为纽带,学生自主教育、教师师德教育、家长形象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教一体”化德育工作新路子,构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新网络,得到市委有关领导肯定。
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教育 2006~2008年,重点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2006年9月,在县城希望广场组织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教育、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12个单位、部门参与,开展广场演出、电视讲话、知识宣传、征文竞赛等活动,编印市民读本,在县城主要地段设立公益广告,各社区成立市民学校,定期开展市民教育活动,市民受教育率达80%以上。
二、法制教育
1986~2008年,建湖县法制教育经历从“一五”到“四五”普法的全过程,以普法为载体,不断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详见第三十章第五节《司法行政》。
 

第二节 创建共建活动

一、文明城市创建

1997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广大干群,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两学三促四创”(学理论、学先进,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机关)主题教育活动,拉开建湖文明创建的序幕,文明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创建市级文明卫生城市 1998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突出抓好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对创建不力的单位亮“黄牌”、挂“黑牌”,评出县城创“三优”10个最佳和2个最差单位。1999年9月,为创建市级文明卫生城市,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动员大会,成立创建指挥部,划分任务路段,开展突击行动。是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卫生城市。2001年,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旧城区拆迁改造二期工程,同时按照文明城市标准,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两次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是年9月,开展以落实“门前三包”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月活动,全面动员,人人动手,抽调5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临街单位、门市,宣传“门前三包”内容和要求,各单位落实包干路段。是年底,通过市检查验收,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奖。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2003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三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2003年为启动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启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2004年为推进年,抓巩固、完善和提高;2005年为冲刺年,对照省级文明城市标准,全面完成创建任务,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2003年基础设施方面,投入2.1亿元,完善县城“五纵六横”道路建设和旧城区二期、三期拆迁改造,逐项完成县政府六大类60项实事工程。软环境建设方面,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和文明家庭(楼院)评比活动。实施诚信建湖建设,建立19条文明诚信示范街,200个放心消费店,新建人民路先进典型灯箱一条街,加大县城亮化、绿地投入,筹建金融绿地艺术长廊和西塘河风光带文化墙。2004年,开展“创省级文明城,做现代建湖人”主题教育活动。县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通过专题、专栏、专访进行专项宣传。全县围绕“为什么要做现代建湖人”、“什么是现代建湖人形象”、“如何做一个现代建湖人”等展开大讨论,进一步明确现代建湖人的行为准则。2005年初,进一步加强交通、治安、服务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一举建成“江苏省文明城市”。
省级文明城市复评和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2007年是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启动之年,全县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建湖县城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并对照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深入调研,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下发测评标准,部署创建任务。2008年是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验收之年,县委、县政府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盐徐高速接线、双湖路等主干道建成通车,人民路出新改造工程顺利完工,231省道建湖段、县城丰收路和宇航路(太平路)建设基本完成,形成便捷畅通的城市路网。加大县城小区整治力度,逐步完善功能,配备专业保安和保洁员,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和管理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认真落实经营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市场经营秩序整顿,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强化环卫保洁工作,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秩序好”的要求,高标准美化绿化城市。编制《“绿色建湖”建设总体规划》,加强绿化建设。做好“水”文章,把城市防洪、污水处理等项目与美化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闸站联建、驳岸新建改造、入河下水道改建等防洪工程。在县城南侧启动建设双湖公园,全力打造苏北一流县级城市公园。对县城亮化工程进行重新规划,对原有亮化工程进行更新、补充,对新城区亮化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与施工。在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中,坚持以城市文化熏陶市民,开展“广场文化天天乐、传统文化社区乐、民俗文化乡间乐”的“三乐工程”。至是年底,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评验收。200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二、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

1986年,县内掀起文明单位创建热潮。1998年,县文明办选择县教育局、供电局、国税局建湖分局3个试点,启动全县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服务窗口的创建,从此,县内开展各行各业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水平逐步提升。
“万人测行风”问卷调查 2000年以来,县进一步加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力度,逐步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管理办法,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2000年,制定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管理制度,并采取“五管”(制定措施实行长效管、自查自纠实行自己管、群众监督实行大家管、明查暗访实行经常管、全员参与实行齐抓共管)措施。县文明办组织“万人测行风”问卷调查,发动社会对全县各大行业文明服务情况进行评价,让群众说话,促进行风建设。这项活动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好评。
“百城万店无假货”创评 2001年,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力度,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联华超市、苏果超市、东风药店3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盐城示范店。
文明行业创建 2002年,扎实推进文明行业(单位)创建,把供电、税务、交通、公安、教育、卫生等行业(单位)作为重点。各行业(单位)结合本身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供电局的“心桥行动”、国税局的“满意在国税”、审计局的“五佳五创”、中行的“树一流形象、打造最佳银行”等创建活动有声有色。2003年,通过制度化管理,克服“重评轻创”现象,把工作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扎扎实实搞创建。在防“非典”期间,全县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发出“抓经济、搞创建、抗非典、促发展”倡议书,《盐阜大众报·建湖新闻》开辟“展示文明形象,接受社会评议”专栏,全县40多家市、县级文明单位参加展示评议。2004年初,修订出台《建湖县精神文明创建规章制度选编》,使创建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2006年,国税局、质监局、供电公司等12个部门被评为省级文明行业。
“擦亮窗口、争先进位”优质服务竞赛 在县内各行业、各单位中开展“擦亮窗口、服务双倍”优质服务百日竞赛活动,提升行业单位的服务质量。2005年,强化实施文明创建“过程管理、动态考评”新模式,推动各项创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县文明办开展“星级诚信单位”评比活动,组织召开市级以上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双倍工程看窗口”专题研讨会,对部分行业、单位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和明查暗访。2006年起,在全县各级文明行业、单位中开展“擦亮窗口、争先进位”竞赛活动。2008年,县信用联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农行、县中行、县电信公司、永林国际大酒店、建湖宾馆、润嘉大酒店、高丽王朝大酒店、时代超市、农工商超市被授予“建湖县文明服务金牌单位”称号。
“我心中的文明服务金牌”评选 2008年,在服务行业中组织开展“我心中的文明服务金牌”评选活动,9月份举行启动仪式,10月份全县34家服务行业、单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文明服务承诺,11月份组织部分参评行业单位成立服务小分队进入8个社区开展“金牌服务社区行”活动,近万名市民接受零距离服务。

三、文明村镇创建

创建文明村镇“水乡杯”竞赛 1988年,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并命名表彰首批35个文明村。1990年9月,开展“水乡杯”文明村镇竞赛活动。1993年6月,市委、市政府表彰1991~1992年度文明单位,近湖乡、庆丰镇、冈东乡受到表彰。1997年,8个乡镇、261个村(居)达安全文明标准,被授予安全文明村镇称号。1997~1998年,近湖镇镇南村获“江苏省文明村”称号,近湖镇、蒋营镇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称号,上冈镇冈南村、建湖镇镇西村、颜单镇曙光村、钟庄镇大王村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称号。2000年,沿河镇丰河村等8个村获“市级文明村”称号。2003年,近湖镇镇北村和镇南村、颜单镇漕桥村、蒋营镇五谷村获“省级文明村”称号,蒋营镇、高作镇获“省级文明镇”称号。2005年,蒋营镇、近湖镇、高作镇、恒济镇获“市级文明镇”,近湖镇镇北村和镇南村、颜单镇漕桥村、庆丰镇朱港村、建阳镇建东村、恒济镇苗庄村、钟庄镇大王村、高作镇西站村、沿河镇蒿仑村、蒋营镇梁泽村获“市级文明村”,同时评出县级文明镇4个、文明村(居)27个。
城乡联动共建 2005年,召开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研讨会,加强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分类指导。在农村重点实施“城乡联动共建”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在近湖镇、建阳镇重点实施“城乡一体文明”计划,引导村镇逐步将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构建人居环境城乡一体、人员素质城乡一体、发展功能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在全县农村,以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为载体,建立健全公民道德评议制度。以农民学校、成人中心校为基地,创新农民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以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导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活动。
结对共建工程 2006年,开展“文明进村镇、共建新农村”结对共建工程。全县30家省、市级文明行业单位与全县30个村(居)结对共建。在共建过程中,省、市级文明行业单位为结对共建的村(居)举办理论讲座80多场次,向农村送电影戏曲120多场次,兴建新农村建设宣传栏28面,先后有20多家行业单位向共建村(居)捐款10多万元清理河塘。是年,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要求,组织编写弘扬农村新风的《农村新语》乡土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创业、道德、法纪、和谐、家庭、卫生、新风”等内容融为一体,印发5万多册,分发到农户、中小学。2008年,在省、市级文明行业单位中继续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工程,全县30家省、市文明行业单位与新农村建设30个试点村(居)结对共建,开展“四进”活动(文明新风进农村、电影戏曲进村庄、科技信息进田头、扶贫救济进农家)。是年,县围绕“绿色庭院、生态田园、美丽家园”目标,以美化市容市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为重点内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年,评选表彰县级文明镇12个。

四、文明社区创建

1997年,全县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村镇,有7个小区达安全文明标准,并予以命名。1998年,全县共评出5个市级文明小区。2000年,徐河小区、先锋小区获市级文明小区称号。2001年,在文明社区创建中,实施居委会与行业、机关、单位结对共建。在有关行业、机关、单位帮助下,新建的太平、红旗、先锋小区增设治安设施。2002年,县内倾力打造现代社区,按照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带动其他各项创建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基础——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在巩固文明小区创建成果的同时,不断优化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配置,以安居乐业为目标、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完善设施为基础,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为载体,向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文体活动丰富、道德风尚良好、群众放心满意的目标努力。2003年,先锋小区获“省级文明社区”称号。
“四进社区”活动 2004~2006年,在城镇社区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并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关爱弱势群体。2004年,全县评出文明社区6个、文明小区5个。
“三和”创建评比 2007年,在全县社区开展创建“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小区”的“三和”评比活动。创建的重点是开展十项活动,即发出一封倡议书、签订一份责任状、用好一所市民学校、认领一个志愿者岗位、帮扶一户困难家庭、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次社区义务行动、组织一场演讲比赛、办好一个社区文化节、完善一套服务机制,市民参与率达60%以上。
“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2008年,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单位、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工作,开展“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机关在创建中的人力优势、知识优势、资源优势,实现社区创建与行业、单位、机关创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双方共赢目标,进一步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五、文明家庭创建

80年代起,县内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20多年来,县委宣传部、县妇联不断修订“五好家庭”创建标准,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幢创建活动,逐步将文明家庭的创建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全县广大家庭的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升。
“三户一村”创建活动 1990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深入开展创评“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户”、“文明户”、“文化村委会”活动,此后“三户一村”创建工作在县内蓬勃开展。1998年“三户一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组建“三户一村”创评协会,成立创建活动竞赛小组,建立文明村镇示范点。
“美在万家”家庭文明系列活动 1995~1998年,开展“美在万家”(万家互助活动、万家洁净活动、万家敬老活动)家庭文明系列活动,并借此推动“妇女文化中心户”活动的开展,发放《走进美好家庭》、《女法官说法》、《中国农村科技》、《警钟长鸣》、《科技信息》等刊物近万册。
“十星级文明户”创评 1999年,为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势,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在沿河乡进行“十星级文明户”(五爱星、守法星、致富星、和睦星、新风星、科技星、卫生星、文体星、教育星、计生星)创评活动试点。从2000年起,“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取代“三户一村”创评。2001年以来,把文明家庭创建与扶贫济困、移风易俗、绿色环保、文明村镇、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先后评出五好文明标兵户1143户、五好文明家庭示范村(居)76个、文明楼院53个。
建立农民家庭道德档案 2001年,在颜单镇进行建立农民家庭道德档案尝试。2003年,在全县推广后,家庭成员遵纪守法、讲文明、做好事、争贡献蔚然成风。冈西镇陶舍村陶学华家庭1993年、2004年被省妇联表彰为“五好家庭标兵户”。1995~1998年,庆丰镇张芳兰家庭、近湖镇周爱梅家庭被授予“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户”称号。2005~2007年,共有158个家庭被县表彰为“五好文明家庭户”。
 
第三节 弘扬新风
一、破除迷信专项教育与专项治理
1988~1992年,连续5年在全县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活动,促进良好民风的形成。为了制止封建迷信活动,反对大操大办行为,净化社会风气,1995年10月,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县公安局、民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县开展专项治理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活动的实施意见》,开展扎扎实实的专项治理活动。1996年12月,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公安局、国土局、工商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反对封建迷信、清理乱埋乱葬、平(迁)坟还田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1996年开始,结合“新风杯”竞赛活动,各镇村均建立红白理事会,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引导农民勤俭办事、文明办事,树立文明新风。2000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进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方面的教育。2001年,下发《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破除婚育问题上的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陋习。2003年5月,开展以“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在群众中普及防治“非典”的科技知识,破除迷信,消除疑虑,稳定群众情绪,坚定人们“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信心。2005年,在全县开展“五进农家”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2006年,结合重大节日,在全县开展“告别陋习,走进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市民告别“婚丧大操大办、烧纸抽签算卦”等陋习,有力推动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工作的深入开展。2008年,结合文明乡风评议,将崇尚科学不愚昧作为重要评议标准。
二、文明乡风评议
2007年,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村镇文明和谐创建切入点,针对农村中经常出现的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了、村组管不好的人和事,指导村镇成立评议范围更广、参议人员更多、点评事件更全、评议渠道更宽、教育效果更佳的文明乡风评议会。评议会由“五老人员”、镇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评议会制订“崇尚科学不愚昧,顾全大局不自私,创业致富不贪逸,勤俭持家不奢侈,家庭和睦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计划生育不超生,健康娱乐不赌博,热心公益不落伍,保护环境不污染”的“十不”评议标准。通过在广播中开设“寻常百姓文明事”专栏、在村居黑板报上设立“新人新事评议窗”、在放映电影和演戏及其他集会上开展“文明乡风赛事会”、召开村民大会集中评议4种形式,对新人新事和不良现象及时评、就地评。是年,近湖镇、上冈镇、蒋营镇、宝塔镇、高作镇被评为“盐城市文明镇”,近湖镇镇南村和镇北村、颜单镇漕桥村、庆丰镇朱港村、恒济镇苗庄村、钟庄镇大王村、沿河镇东夏居委会被评为“盐城市文明村(居)”。
三、文明新事
1995年,全县开展首届“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由基层推选出文明新事170多件,县评选40件,其中4件被列入全市“十佳”。2005年,通过集体推荐,群众参与,层层筛选,评选出戴有洪“三代同唱奉献歌”等建湖县“十佳文明新事”。2006年,继续组织开展“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十佳文明新事”进行“文明新事乡村行”表彰演出。2007~2008年,精心组织省、市、县“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庆丰镇农民高光明获2007年市“十佳文明新事奖”,县城居民郑步俊获2007年市“十佳新人新事”提名。
四、“十佳道德模范”评选
2008年3月,建湖在全市(县、市、区)率先开展“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分为创业富民、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六类。通过推荐、公示、投票等程序,评出县“十大道德模范”。他们是:徐向阳、徐正青、陈勤、戴有洪、孔祥友、高光明、郑步英、何宏新、吴金妹、曹翠花。参见第四十六章第一节《风俗》。
 
第四十一章 城乡居民生活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一、收入
1986年以来,全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524元增加到2008年的6835元,年均增长12.38%,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2.3倍。期间,大致经历4个增长期:1986~1993年为较快增长期,农民收入从524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年均增长10.09%,实现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1994~1997年为高速增长期,农民收入增加到近3000元,增长额是前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0.4%,扣除期内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25.2%,为提前达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2005年为缓慢增长期,农民收入在近3000元基础上增加到4833元,年均增长6.3%。从2006年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拓展,又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时期。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35元,3年年均增幅为12.25%。
1986年,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土地承包经营所得。根据80户农民收入抽样调查分析,总收入为23.41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0.29万元,从集体经营中得到的收入2.47万元,其他非生产性收入6470元。90年代,随着境内乡镇企业的发展,工资性收入成为重要来源。1998年,根据100户农民收入抽样调查分析,总收入167.02万元,家庭经营收入132.68万元,劳动者的报酬收入28.75万元。2000年以来,境内农民收入构成更趋多元。2008年,根据100户农民收入抽样调查分析,总收入294.78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34.64万元,家庭经营收入148.21万元,财产性收入2.48万元,转移性收入9.45万元。在工资性收入中,来自外出从业的收入为43.08万元。
二、消费
1986年以来,全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416元增加到2008年的4041元。至2008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9台,电风扇231台,电冰箱52台,空调25台,抽油烟机22台,微波炉48台,热水器44台,摩托车36辆,固定电话84部,移动电话142部,彩电113台。
三、居住条件
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7平方米,2000年为24.39平方米,2008年增加到35.66平方米。
1986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十五”以来,五件实事和新五件实事的实施,农村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逐步接轨城镇。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一、收入
1986年,全县非农业人口总收入7058万元,人均收入832元。2005年起,境内正式实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调查统计。2008年,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9元,比2005年增加4287元,增长53.2%,年均增长15.3%。
二、消费
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4元。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62.8元,比2005年增长52.5%。其中食品支出3402.4元,比2005年增长48.1%;衣着支出972.9元,比2005年增长58.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46.4元,比2005年增长18.5%。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8.0%。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耐用消费品由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向新新三件(空调、音响、电脑)转变。2008年,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每百户城镇住户拥有彩电145台、冰箱91台、洗衣机97台、空调103台、音响25套、电脑47台、电动车61辆、微波炉89台、沐浴热水器83台,全年耐用消费品人均支出163.9元。
时尚消费: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时尚消费品的情况是:移动电话160部、照相机17架、摄像机7台、健身器材6套、中高档乐器2件。人均用于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969.3元和614.1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1倍和1.05倍。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1986年,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为39.2元。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60.4元,比2005年增长54.8%。
私家轿车:至2008年底,全县拥有私家轿车7000多辆,其中挂建湖牌照的5000多辆。
其他消费: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其他消费支出383.2元,比2005年增长70.0%。
三、居住条件
1986年,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人均7平方米,2003年达16.8平方米。据全县城镇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714.2元,比2005年增长8.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2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9.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4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1.0%。
1997年县城老城区拆迁改造前,县城居民多为三间两厨或两上两下的住房,1997年以后逐渐以套间为主,且小区物业管理日渐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及绿化亮化工程的完善,使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
 
第四十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机  构
1986年,建湖县劳动局内设人秘、计划调配、工资福利、劳动保护、安置、劳动争议仲裁6个股室。1993年,增设监察股。1999年12月,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划归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建湖县劳动局更名为建湖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财务审计科、就业失业科、机关事业和农村养老保险科、工资福利科、劳动监察科、医疗管理科、劳动仲裁科,劳保安全职能划归县经贸委所属的安全生产监督局。同时,并入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办公室及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划进原属县人事局管辖的机关事业保险处和县民政局管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
第二节 劳动就业
一、就业安置
1.城镇待业青年安置。1986年以后,县内待业青年以每年千人左右的速度增加,最高年份新增近3300人,失业率达10个百分点以上。1989~1992年,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新增劳动力增多,60年代下放人员也陆续办理户口“农转非”回城工作,面临又一次就业高峰期。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力管理网络,开展待业(失业)青年登记、发证,清退城镇企业农民工,开拓乡镇企业安置城镇青年渠道,建立企业预备队制度,鼓励自谋职业等措施,比较平稳地渡过了就业高峰期。1988~1995年,全县安置城镇待业(失业)青年12026人,流动职工2904人。1996年以后,此项工作纳入劳务市场。
2.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此项工作由县民政局优抚安置科具体负责,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详见第四十四章第二节《优抚安置》。
3.中技毕业生安置。1986年,县内安置中技生26人。1989年9月,建湖县技工学校成立,中技毕业生安置量逐年加大。至2008年,共安置中技生12073人,其中县技校11623人。2008年,劳资双方全部进入人力市场双向选择。
4.其他对象安置。根据盐城市委文件精神,知识分子配偶户口农转非共安置580人。1986年以来,参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内定政策,对凡因冤假错案受除名、开除处分的原固定工、全日制工及其受株连的配偶、子女等符合招工条件的,均予安置,达300余人。1988年以后,依据市劳动部门文件精神对农村户口已在企业工作的瓦工、锅炉工等7种特殊技术工种人员就地转办工作性质4200人。
二、再就业工程
1997年6月,成立县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意见》。2002年12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对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就业困难对象援助政策、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2006年8月,县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主八辅”的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困难群体再就业、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整完善,有力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1996~2008年,原国有、县属集体企业新登记失业职工2.92万人(不含企业下岗职工)。其间,各级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筹集再就业资金8977.8万元,不仅用于保障困难企业中的1.2万名困难职工生活和国有、集体企业解困,还为5058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及再就业培训补贴等;为下岗失业职工发放1.26万份《再就业优惠证》;扶持3169名下岗失业职工从事个体经营,使其享受税费减免,并为其中466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8万元;通过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采取千人结对帮扶等,使下岗失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自谋职业与灵活就业这三条城镇就业主渠道上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下。同期,向苏、锡、常及上海、, , 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劳动力10.91万人,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万人,引进1.15万名县外人员到县内企业就业和创业。
三、就业安置管理与劳务市场
1986年,全县劳动就业安置工作由县劳动服务公司和县培训就业指导站负责。1992年3月,县劳动服务公司、县培训就业指导站合署办公。1993年1月和6月,分别更名为县劳动就业管理处、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1997年4月,成立建湖县再就业服务中心,与县劳动就业处合署办公。1981年,成立建湖镇、上冈镇2个县属站。1987~1988年,其他乡镇相继成立劳动服务站。
1988年9月,成立建湖县劳务市场,就业安置逐步进入双向选择、市场化运作时期,企业招工、城镇待业(失业)青年就业及职工流动等手续均进市场办理。实行每旬逢6日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在劳务市场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办公制。
1994年11月,成立建湖县职业介绍所,隶属于县劳动就业管理处。是年起,县劳动局批准16个乡镇相继成立职业介绍所,与乡镇劳动就业管理所合署办公。同年,非劳动部门发展3家职业介绍所。至2008年,全县共有36家职业介绍所,其中公办的19家,民营的17家,形成县、镇两级职业介绍网络,对劳动力供求信息等实行微机管理。
劳务用工春风行动月 1996年以来,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入。为进一步规范、发展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和有序流动,县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就业登记制度、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和需要就业的社会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制度,取缔非法中介活动。2005年以来,县劳动保障部门着力开展“用工服务到企业行动”,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层以上干部与全县229家定报企业挂钩,建立定期走访制度,了解企业招工意向和培训需求,举办专场劳务洽谈会,切实解决县内企业用工难问题。2005年3月,县委、县政府在县职教中心举行“劳务用工春风行动月”启动仪式。以后每年春节期间都组织召开春季大型劳动力交流大会。2007年,通过春季劳动力交流大会和劳务专项招聘会,为170多家企业和8000多名城乡求职者双向选择,达成劳动用工关系。2008年,实施“留才、引才、凤还巢、优质服务”四大工程,春节前后开展两次大型“劳务用工春风行动月”活动,开辟外省市劳务基地,7000多人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6月,组织夏季劳动力交流大会;国庆期间举办“国庆劳务专场招聘会”,编写《建湖就业一本通》发放到求职者手中,帮助县内企业招录员工。在河南清丰县、山东荷泽市、陕西宝鸡市、安徽亳州市等地开辟省外劳务输入基地,为企业引进各种类型的劳务人员。是年,返乡农民工在县内创业的152人、直接就业的2678人,接受培训后就业的1630人。
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该中心是县政府实施的八大类重点工程之一,中心大楼于2007年12月落成,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五险合一”大厅正式营运。它是集人力资源交流、社保服务、信息网络、档案中心、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与劳动者之家。2008年,投保、续保累计52万人次。
周五劳务集市 2008年5月中旬开始,县劳动保障部门每周五均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大厅开展“周五劳务集市”活动,搭建县、镇联动的劳务交流平台,满足企业用工动态需求,满足失业职工、返乡农民工和新成长劳动力求职愿望。
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1984年7月,成立建湖县就业指导站,隶属县劳动局。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城镇待业(失业)青年进行就业前培训。职业技能开发与管理工作,由县劳动局计划调配股兼管。1993年6月,成立建湖县工人技术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工考办),隶属县劳动局。
1.职业技能培训。1988年初,县培训就业指导站有专门师资,有教学场地和设备,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文化和技术理论、实际操作、安全生产等。从1993年6月起,县劳动部门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培训市场,培训范围扩大到失业职工、企业家和有就业要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行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和结业证书的“双证”制度;推行招工与招生相分离,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培训机制。1996年起,逐步建立面向市场、覆盖城乡、方法灵活的就业培训机制,开展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形成就业培训的群体优势,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年,培训本地劳动力718人,合格并实现就业627人,培训外来农村劳动力221人,全部合格并就业。2004年,培训本地劳动力累计达3.1万人,绝大多数实现就业。此后,每年都在万人左右。外来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人数,从2004年起,均在千人以上,2007年为3800人,2008年为3200人。培训后,绝大多数在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等行业就业。
1996~2008年,建湖县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培训3.94万人次,其中下岗失业培训3.17万次,占80.4%。2002~2008年,对2001人进行创业专项培训。
2.职业技能鉴定。县工考办以原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文件为依据,搞好全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993年以来,共组织全县各类企业职工培训3万多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2.6万本,培训高级工1500多人,申报、考评技师300多人,高级技师7人。县工考办围绕全县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及鞋材等支柱产业,先后在特达公司、信得公司、环宇汽配公司、森达集团等企业组织培训考核1.7万人次。在1995年10月“全国技能月”活动中,县举办车工、抹灰工等9个工种的操作技能比赛,决出各工种第一名9人,评出最佳技师6人、巾帼操作能手5人。2002年5月和10月,组织发型化妆、中式烹饪大赛。2003~2005年,分别举办车工、钳工、电工和摄影等比赛。2006~2008年,连续3年组织参加盐城市万人职业技能大赛县级预赛,获奖人数在全市各县(市、区)中连续3年名列第一。2008年10月,举办水乡特色菜肴烹饪大赛,评出“十佳厨师”和“十佳菜肴”。是年,县工考办还组织企业内鉴定试点,与县石油机械商会联合举办首届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新培养高级工35人,技师23人。同时,建立考核台账和技术人才库,供企业点击查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三节 劳动关系协调与劳动保障监察
1993年6月,县成立协调劳动关系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设3名副主任,分别由县劳动、工会和经济管理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一、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1985年6月,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进行企业职工工资套改,是年10月份执行,至1986年底基本完成。套改以后,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88年,县政府出台38号文件,改革固定工制度,企业实施全员合同化管理,职员实行聘任合同制,工人实行上岗合同制,统称劳动合同制职工。此前,按有关文件精神,曾允许企业职工实行留职停薪,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1988年县发文停止办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一批国营、集体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工资发放困难,有的采取工资打折发放、职工放假发放生活费等办法,当时规定工资打折标准在县平均工资的70%以上,生活费标准不一。其间,也出现少部分企业严重拖欠职工工资情况。1988年,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用人和分配机制更加灵活,此后全面推行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承包目标和贡献挂钩的办法,实行多超多奖、欠收扣罚、特殊贡献加奖,企业负责人(承包人)收入与普通职工距离拉大。
1994年,根据国家劳动政策,对企业职工工资进行重大改革,全县彻底废除8级工资制,全面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各种补贴全部记入基本工资。除县自来水公司等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个别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没有完全置换,其工资调整报劳动部门备案外,1999年12月,各类用人单位的工资全部取消批准制度。
截至2008年底,绝大部分企业分配模式是自主分配,国家征税,政府宏观指导进行管理。通过公布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价位、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意见等指导企业内部分配,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在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中,职工的丧葬费、死亡抚恤金、遗属补助等制度一直实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产假、探亲假、休假等职工待遇一直没有取消,但不同所有制企业执行情况差异较大。2005~2008年连续4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每年增幅均在10%以上。2008年,全县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为975元。
19862008年建湖县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表
 表7-2
(单位:年、元)
年份
年平均工资
年份
年平均工资
年份
年平均工资
年份
年平均工资
1986
942
1992
2126
1998
5944
2004
10822
1987
1061
1993
2508
1999
6736
2005
12535
1988
1258
1994
3541
2000
7756
2006
14235
1989
1465
1995
4018
2001
8390
2007
17068
1990
1614
1996
4516
2002
9224
2008
19993
1991
1771
1997
4924
2003
9509
 
二、劳动争议与仲裁
1987年7月,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精神,县成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系准司法机构,下设办公室,与劳动仲裁股(科)合署办公。县属各企业也相应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接受企业工会和县仲裁委员会指导。
1993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和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劳动争议涉及的内容有:开除、除名、辞退职工;职工主动辞职、离职;由劳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原因而发生的争议等。结案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形成《调解书》;二是对双方当事人调解不成的,或者不愿意调解的依法进行裁决,形成《裁决书》。如果一方当事人或者双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1995年以前,劳资矛盾较少,全县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平均每年不到10件,劳动合同鉴证数量均在1000份以内。1996年以后,随着企业改制力度加大,少数改制企业经营者采取非正常手段处理劳动争议,案件逐渐增多。县劳动部门着力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走上法制轨道。至2008年,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平均每年达49件,其中15%的案件由以上三方人员联合组庭办案,按期结案率(60~90日)为100%,平均每年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追索各项法定待遇15万余元。
三、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
1986年,县劳动局劳动保护监察股(1995年更名为劳动保护安全股)负责全县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工作。1999年12月,县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监察职能及县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县劳动卫生检测站、县特种设备服务应用技术研究所,机构与人员,划归盐城市建湖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监察职能划归县经贸委所属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参见第二十五章第三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第十二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四、劳动监察
1993年,县劳动局增设监察股。2000年4月,县成立劳动监察大队,负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1996~2008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40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2~2008年,共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7115份,举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班18期,参培3000人次;开展专项检查35次,参予处置突发事件20起。劳动监察巡查1620家,接受举报投诉案件580件,追索农民工工资1913万元,处罚用人单位12.4万元,受理工伤认定案件499件。同时依据劳动法有关禁用童工、未成年工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等规定,对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工时实施监察。根据江苏省劳动保障厅有关文件规定,下发企业各工种劳动力市场价位,指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劳动报酬。
第四节 社会劳动保险管理
1986年,县劳动保险公司负责全县全民、城镇集体所有制固定职工、合同制工人以及建筑等行业临时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管理和支付工作。1994年7月,县劳动保险公司更名为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处。2003年底,建湖县退管服务中心在保险处挂牌成立。保险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基金征缴管理、支付方法也不断发生变化,由单位征管变成税务征收、财政管理、社保支付的“三位一体”,从最初的“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差额拨付,留有部分积累”改成“足额征收、社会化发放”。参保人数从1986年的13008人发展到2008年的69868人,基金征收从1986年的92万多元增长到2008年的2.23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从1986年的2312人增加到2008年17360人。社会劳动保险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全县各类企业职工、城乡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的养老、工伤、生育等的保险工作,以及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19862008年建湖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社会化服务情况统计
 表7-3
年份
参保企业数
(家)
参保人数
(人)
基本基金收入
(万元)
离退休人数
(人)
社会化发放人数
(人)
支付离退休
金额(万元)
1986
102
13008
 92.85
2312
1987
124
14115
137.38
2874
1988
124
15250
381.69
3249
1989
146
16403
687.18
3669
1990
468
17882
998.88
4124
1991
500
21632
1059.43
4563
1992
504
45769
1393.18
5124
1993
515
43119
2081.11
5756
1994
400
46732
2318.84
6274
1995
423
46537
2955.82
6595
1689
3516
1996
426
46788
3394.17
7123
1735
4044
1997
420
45728
3917.61
7746
1813
4224
1998
444
45184
4922.9
8537
1854
4488
1999
453
45246
5370.83
9230
3673
4788
2000
484
44132
5052.11
9918
9918
5160
2001
432
41777
4200.8
10944
10944
5820
2002
471
47444
6142.77
11655
11655
6708
2003
707
52104
5283.95
12613
12613
7608
2004
716
45962
6092.64
13123
13123
8376
2005
729
46038
7582
14317
14317
9600
2006
736
55660
8700
15253
15253
12372
2007
738
60278
12222
16201
16201
14758
2008
759
69868
22318
17360
17360
18175
第五节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
1994年3月,建湖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处成立,隶属县人事局。2001年9月,划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其职能是负责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基金征缴基数以县人事部门审批的档案工资(国标+地方综合补助(省补助))为准。采取双基数征缴,即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都必须按比例缴纳保险基金,不设个人账户。以单位为缴费结算单位,所有在编人员及离退休(职)人员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2008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为28%,个人缴纳为4%。
1994年4月,县政府出台《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暂行办法》,从是年4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结算方式为全额结算、差额拨付。2008年7月起,在全县试点“全额结算,全额拨付”,部分单位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金。至是年底,全县“差”改“全”结算单位占参保单位90%,社会化发放养老金人员占全县退休人员56%。养老金支付项目包括国家规定的离退休金、省政府规定的综合补助和职务津贴(含基础津贴)。离休人员养老金直接由机关保险处委托银行发放。
第六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
建湖县是省政府确定的首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试点县。1992年7月,成立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简称农保处),隶属县民政局。2001年划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10月,增挂“建湖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心”牌子。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992年,建湖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制度。农保工作人员深入村企发动,配合有关部门,拓展工作领域。此阶段的农保投保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对补助个人参与农保的企业及其他单位集体给予政策扶持。工作中,注重培植投保大户,2004年2月出现个人一次性缴费27万元,为全县乃至全省农保开展以来的最高记录。截至2007年底,全县参保农民9.88万人,基金积累总额6360万元。
2007年起,试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投保模式,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个人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县财政补贴基数的20%,有能力的镇、村给予一定的补助。是年8月,在颜单镇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列入县政府实事工程全面推行,并采取措施搞好新老农保的对接。至是年底,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达3万余人,征收保费5408.3万元,全县新农保制度村建立率达100%,参加农保人数累计达13.13万人,基金积累总额1.16亿元,养老金领取人数3994人,农村居民高龄补贴领取人数为318人。建湖县被确定为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被表彰为“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
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004年10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建湖县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县农保处与国土、财政、开发区等部门和单位制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专账管理,封闭运营。截至2008年底,全县有1.48万人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
第七节 职工医疗保险管理
1996年12月,成立建湖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建湖县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前者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负责本县范围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后者为县医改办下属的副科级全民事业单位,负责经办职工医疗保险业务。2001年7月,撤销县医改办,其职能划转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时县医保中心并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保障各类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根据医保有关政策规定,县制定相关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主要是3个方面:①实行定点就医与协议管理。2008年,全县有定点医疗机构33家,定点零售药店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签订服务协议,对医疗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结算方法、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根据协议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定点机构履行协议情况作出评估。医保经办机构不断完善定点机构协议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分级管理,对公众应知情的信息实行披露制度,促进定点机构合理诊疗、合理用药、降低费用、提供优质医药服务。②实行医疗费用支付与结算管理。参保人员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付,由基金支付, 的医疗费用,县内由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急诊、异地就医等在异地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参保人员垫付,再向经办机构申请审核报销。2005年,医保经办机构探索推行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探索协议确定医疗服务费用标准的办法,探索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机制。③严格基金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专户,单独列账,分别核算。医保经办机构建立完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支出账目,并加强基金征缴管理,准确、完整地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参保缴费使用情况,合理控制基金结余规模,建立基金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建立基金内部审计制度。是年,建立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组织,由政府机构、参保人员、社会团体、医药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县医保中心定期向其报告基金收支和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情况的基本信息,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07年,县医保中心被省表彰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第四十三章 卫  生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一、行政管理机构
1986年,建湖县卫生局内设人秘、医药行政、卫生、财计4个股(室)。2001年11月,药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建湖药监局,医药行政股改称医政股。2002年6月,改股称科,原财计股改称财务审计科,人秘股易名办公室,增设法制监督科。县医学会、县离休干部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等相关组织与卫生局合署办公。2008年,设有办公室、财务审计科、医政科、卫生科、法制监督科5个科室。
二、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986~2002年,境内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为建湖县卫生防疫站。2003年起,分由建湖县疾控中心、建湖县卫生监督所负责。
1986年,建湖县卫生防疫站内设流行病、结核、寄防、健教、卫生监测、检验、食品卫生7个科。
2002年12月,撤销建湖县卫生防疫站和皮肤病防治所(院),分别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此后,全县卫生防疫工作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由县卫生监督所负责。
1.县疾控中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3年1月。该中心位于县城人民南路324号,住院病区设在冈东镇原建东医院旧址,房屋面积3832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155平方米。职工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人,高级职称10人。该中心内设办公室、财计科、总务科、急性传染病防治科、慢性传染病防治科、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科、科研质量管理科、卫生监测科、检验科、药剂科、综合门诊部、住院部。承担国家级、省级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等防治项目。2003年以来,投入近300万元,增添了仪器设备,解决了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冷链室及其他业务用房,使中心的内外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服务技能提高,卫生文化得到彰显。2008年9月,以较高分值通过了省卫生厅职业卫生资质评审认定,确认建湖的检测领域为五大类产品155项检测参数。
2.县卫生监督所。
县卫生监督所2002年9月开始筹建,2003年1月正式办公。该所位于县城人民南路376号,有4层楼房1座。建筑面积1539平方米。核定编制58人,2008年在编39人。内设1室5科:办公室、法制科、审查科、卫生监督一科、二科、三科。2003~2008年的6年中,该所坚定“执法就是服务,监督就是指导”的全新理念,踏实开展职能工作,在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综合工作考核中5次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县政府和省市厅局的表彰奖励。
三、医疗单位
1.县人民医院。位于县城人民南路275号。1986年,门(急)诊23.18万人次,业务收入498.4万元。1994年,被省卫生厅确认为二级甲等医院,1995年1月国家卫生部正式授牌,是年5月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至2008年底,占地面积5.6公顷,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33万平方米,设病床580张,拥有中高能直线加速器、多排螺旋CT、核磁共振,数字胃肠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前列腺汽化镜、血透机、多功能呼吸机等先进设备。该院骨科为市临床重点学科,腹腔镜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肿瘤科为市临床重点专科。职工521人,其中医技人员448人,技术职称高级77人,占17.19%,中级235人,占52.45%。全年门(急)诊32.81万人次,业务收入1.25亿元。
2.县中医院。位于县城兴建路191号。1986年,门(急)诊9.6万人次,业务收入77.6万。1995年7月,被省中医管理局确认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8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正式授牌。2003年6月,由上海慈航医院管理公司整体收购经营,并称建湖慈航医院。2004年12月,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2007年10月,重新注册为非营利性医院,同时挂牌建湖县中医院。至2008年底,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54万平方米,设病床170张,器械装备齐全。拥有市级重点专科4个;职工263人,其中医技人员220人,技术职称高级25人,占11.36%,中级70人,占31.82%,中医中药43人,占医技人员总数的19.54%。全年门(急)诊16.46万人次,业务收入2872.35万元。
3.县第二人民医院。1991年9月,上冈中心卫生院升格为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该院占地面积2.5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1万平方米,设病床150张,器械装备基本齐全。至2008年底,有职工214人,其中医技人员159人,技术职称高级11人,占6.92%,中级62人,占39%。
4.县第三人民医院(原县精神病防治院)。位于县城冠华路886号,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200平方米,设病床120张,器械装备适应业务需要。接受托管县开发区相关村(居)防保工作。建有“县康复中心”。至2008年底,拥有职工88人,其中医技人员54人,技术职称高级3人,占5.56%,中级23人,占42.59%。有精神科专长17人,占医技人员总数31.48%。
5.县第四人民医院。位于县城湖中南路422号,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设病床30张,器械装备符合业务需要。至2008年底,拥有职工37人,其中医技人员29人,技术职称高级4人,占13.79%,中级9人,占31.03%。
6.建湖县妇幼保健所。位于县城人民南路354号,有3层楼房1幢。设置6个一级专业科室和12个专业组,为省“一级甲等”妇保所。2004年3月,市卫生局授予建湖县妇幼保健所“计划免疫示范门诊”铜牌。是年,江苏省“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该所“省级巾帼示范岗”铜牌。2005年3月,国家卫生部授予该所“甲等妇幼保健所”铜牌。至2008年底,有职工24人,其中卫技人员20人。医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5人。
7.县建阳眼科医院。位于县城明珠东路266号,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7500平方米,设病床150张,器械装备达国内先进水平。至2008年底,拥有职工117人,其中医技人员95人,技术职称高级3人,占3.16%,中级52人,占54.74%。2002年6月,整体转让给原法人代表葛正光经营。
8.县级机关门诊室。位于县城人民南路428号。2008年底,拥有执业医师2人(高级职称1人),药剂、护理2人,行政会计1人。
9.基层卫生院。1986年底,全县共有18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上冈(县第二人民医院)、钟庄、高作、蒋营、颜单、芦沟6家为中心卫生院。2000年,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7个(荡中卫生院并入建阳卫生院)。到2008年,全县镇卫生院还有16个(2004年裴刘卫生院转为民营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数为47.74万人次,占全县总数52.90%;住院治疗1.09万人次,占全县总数的35.19%。业务总收入8195万元,占全县总数的41.27%。到2008年底,一般镇卫生院在医疗服务方面,都能达到以下水平:对辖区内急诊病例能24小时应诊(包括出诊);小儿科能解决常见病的诊治;能对疑难杂症进行恰当处理与转诊;能对循环、泌尿、呼吸系统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他一般危急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外科、妇产科,能坚持24小时急诊、应诊,并能随时出诊;能及时参加现场急救工作;能对外科急腹症做出临床诊断和及时处理;能开展一般上腹部手术;能作生理产检和部分常见病产科的处理以及剖腹产、子宫肌瘤切除等手术。医技科室能开展心电图、超声波检查(上冈、沿河两家能作CT机检查);能开展血、尿、便等常规检验和部分生化检验;能开展透视、摄片和一般胃肠造影等检查。预防保健方面能开展计划免疫、疫情处理;能开展辖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及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和一般康复医疗。
10.村、企、校卫生所(室)。1986年底,全县有417个村(居委会)卫生室,村医859人,经过培训复训大多取得了证书。1996年以后,经过镇、村行政体制改革,村级卫生组织发生变化。到2008年,全县有村级卫生所345个,村医1222人,与1986年相比,村医增加42.25%。县内村医大多经过全科教育,并有705名乡村医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医技水平相对提高。一般都能担当辖区内卫生防疫知识宣传;能作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对一般急症进行临床抢救与护送入院;能在防疫站(疾控中心)、保健所(站)或镇(乡)卫生院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作部分计划免疫工作;能作妇女“四期”卫生保健的技术辅导和新法接生;能对小外伤、小疖肿进行消毒、切开排脓、包扎、换药等处理;能在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起技术骨干作用。在基层,村医是疫情上达、传递卫生信息的主力军。
1986年,全县学校、企业单位医务(卫生)室(所)仅有5家,分别是建湖县中学、上冈中学、钟庄中学和县纺织厂、农药厂,医护人员共9人。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至2008年发展到58家,其中学校医务室增加到9家(建湖高级中学、上冈高级中学、钟庄中学、县第二中学、县职教中心、县教师进修学校、近湖中学、县实验初中、县实验小学),企业医务室增加到49家(江苏东华纺织公司、建湖电力公司、建湖县同一机械公司等)。医护人员增加到110人,其中学校医护人员12人,企业医护人员98人。
11.个体诊所。50年代,全县个体开业医生4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开业一律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私人开业,一些民间卫技人员和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重操旧业。1991年底,全县个体诊所有56家,至2008年底,全县有一定影响的个体诊所12家,主要从事中医诊疗、西医内科诊疗。
12.县急救医疗站。2002年,县人民医院成立120医疗急救中心。2006年12月,急救中心改称“建湖县急救医疗站”,站址设于县城人民南路275号(县人民医院内),隶属县卫生局。该站现有正式职工22人,是全县唯一具有院前急救资质的医疗急救中心,是急救绿色通道主干线,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系统覆盖全县,集院前医疗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中心(站)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调度室、医生值班室、护士值班室、清洗消毒室、司机值班室等,拥有重症监护型救护车1辆,中意教灵V救护车3辆,普通转运型救护车1辆,救护车上装备有GPS卫星定位系统和应急通讯系统(即无线电台),拥有先进的除颤、起博、监护等医疗急救设备。与县城110和119建立联动关系,与各镇卫生院建立迅速转运机制,在负责本县境内院前急救服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医疗队伍
1986年,全县医卫机构有卫技人员1512人,其中主治医师86人;中医182人(不含药剂人员,下同),占总数12.03%。1991年,卫技人员1864人,, 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占1.56%;中医104人,占总数5.58%。2001年,卫技人员1916人,其中高级职称93人,占5.74%;中医91人,占总数4.75%。2008年,卫技人员1591人,其中高级职称151人,占9.49%;中医77人,占总数4.84%。
卫技人员2008年比1986年增加5.22%,但比1991年、2001年,分别减少17.15%和20.42%。卫技人员减少主要在乡镇医院。
中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中医人数和1986年、1991年、200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36.4%、35.06%、18.18%。
县直医疗队伍有所增加,技术水平上升,整体素质提高。高级职称的医、药、护、技师从无到有,2008年达到151人(其中主任级31人,副主任级120人)。
19862008年建湖县医卫机构基本情况表(选年)
 表7-4
<, TD colSpan=2>
收治病人
年份
医卫机构
拥有床位
在职职工
业务收入(万元)
总数(个)
县直医疗机构(个)
县直卫生机构(个)
乡镇卫生院(个)
其中民营医院(个)
总数(张)
每千人拥有(张)
总数(人)
其中卫技人员(人)
门急诊(万人次)
住 院(人次)
1986
28
5
5
18
1176
1.56
1969
1500
136.05
22695
1681
1989
28
5
5
18
1322
1.56
2208
1785
138.01
29447
2161
1991
28
5
5
18
1331
1.60
2289
1864
119.92
29009
2798
1993
28
5
5
18
1351
1.66
2291
1867
85.33
28850
3658
1995
28
5
5
18
1463
1.70
2264
1910
79.26
22132
5665
1997
28
5
5
18
1463
1.70
2267
1884
81.87
21695
8194
1999
27
5
5
17
1461
1.82
2375
1923
85.76
24523
10440
2001
27
5
5
17
1575
1.97
2270
1916
81.23
28500
12453
2003
28
5
6
17
2
1575
1.97
2201
1842
74.91
21000
11294
2005
29
5
7
17
3
1565
1.96
2158
1746
90.23
31000
19855
2008
29
5
7
17
3
1806
2.25
1988
1591
92.23
31950
21700
注:2002年以后业务收入不含眼科医院。
 
19862008年建湖县医卫机构技术人员统计表(选年)
 表7-5
年份
卫技人员总数
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
卫技人员分类
卫技人员职称
西医
中医
西药
中药
护理
其他
高级
占%
中级
占%
初级
1986
1512
1.98
510
182
86
71
415
248
86
5.69
1426
1989
1785
2.24
531
99
89
72
504
490
19
1.06
320
17.92
1446
1991
1864
2.33
564
104
99
75
526
496
29
1.56
388
20.82
1447
1993
1867
2.33
604
101
101
77
544
440
36
1.92
437
23.40
1394
1995
1910
2.34
623
97
107
75
576
432
51
2.67
475
24.87
1384
1997
1884
2.32
652
95
109
76
585
367
61
3.23
508
29.96
1315
1999
1923
2.40
660
91
115
76
592
389
73
3.80
531
27.61
1319
2001
1916
2.40
662
91
123
72
609
359
93
4.85
591
30.85
1232
2003
1842
2.30
645
81
123
70
583
340
117
6.35
659
35.78
1066
2005
1746
2.18
652
77
121
64
582
250
139
7.96
701
40.15
906
2008
1591
2.00
632
77
108
59
602
113
151
9.49
713
44.81
727
专记:“非典”防范与突发事件救助
“非典”防范。2003年4月19日,建湖召开“非典”防治工作会议,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建立防“非典”组织网络,制定《非典型性肺炎(SARS)应急处理预案》,实行“非典”零报告制度,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紧急购置配足各种防“非典”物资,安排医疗救治力量;落实隔离防范措施,按照规范化要求设置21个发热门诊和两个隔离病区(县人民医院和县三院北门诊)。建立3个“非典”留检站,在全县交通要道和村头设立564个卡口,安排1698名值勤人员,组织近百名业务骨干,驻守交通卡口、留检站。以交通工具和外出旅客为重点,对疫区回湖人员进行体检、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严防疫情输入。加强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保护,加强对商场、饭店、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预防工作。县卫生部门派出卫生监督员6668人次,搞好公共场所消毒和监测。县内举办大型培训班8期,参训7000多人(次),镇、村医务人员均受训6次以上。同时组织两次实践技能演示和模拟拉练活动。此间,先后有20多个单位和1200多名干部职工递交请战书和决心书,140多名护士在抗“非典”誓师动员大会的请战条幅上签名,有11名抗“非典”积极分子“火线”入党。在历时近4个月的防“非典”战役中,全县共出动人员30余万人次,动用财力近千万元,未发生1例“非典”及“非典”疑似病例,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2003年8月,警报解除,抗击“非典”的战役基本结束,县内召开“非典”防治工作表彰大会,全县卫生系统有15家医疗单位、40名医护人员受到表彰。
事故救助。1989年1月24日和1990年7月5日,马庄红星鞭炮厂、建湖县烟花材料厂发生爆炸事故。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庆丰卫生院30多名医护人员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险恶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实施紧急救护。
洪灾防疫。1991年特大洪灾发生后,县卫生部门先后组织卫生防疫小分队91支946人指导群众进行饮水消毒、室内消毒、环境消毒,同时组织大规模布饵灭鼠活动。2003年6月,县内滞洪面积达58.82平方千米,县卫生部门在灾区除安排驻点小分队17个外,还组织医疗小分队41个深入灾区巡回防疫。
5·12汶川地震救助。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县卫生部门在全县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行动中捐款8.2万元,并专派医护人员随援川建筑施工队参与四川绵竹市灾区重建
第二节 医疗保健
一、医疗技术
1.西医。境内西医的医技水平,依次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二院。体现医技水平主要在8个市级专科,其中县人民医院6个,县中医院涉及西医2个(心血管内科、脑血管病)。
内科系统 心内科——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仅能开展各种心脏病的常规治疗及单、双腔起搏器的安装,且能开展多种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疗法,是心动过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科技含量高,创伤小,并发症低,可达彻底根治的效果,这是苏北地区首家开展这一医疗项目的县级医院。较早开展的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达省内先进水平。呼吸内科——2001年在苏北首家引进多导睡眠仪,成立苏北地区第一家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疗中心,成功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填补了市内空白。消化内科——拥有全套进口的电子设备,正常开展食道静脉曲张的硬化注射、套扎;食道、贲门、食道良恶性狭窄的扩张、支架植入、微波、局部化疗;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等具有较高技术层次的项目,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县中医院正常开展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止血、食管异物取出等内窥镜下治疗,已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肠病诊治咨询(建湖)协作中心。
外科系统 骨科——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87年的骨科,拥有进口C臂X光机、椎间盘镜、关节镜、手术显微镜等世界最先进设备。诊治范围包括创伤、骨病、肿瘤、感染、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等各类骨科疾病,正常开展全髋、全膝关节置换,颈、胸、腰椎的前后路手术,臂丛神经探查、神经移植,断掌、断指再造及各种组织瓣游离移植,小儿麻痹症畸形矫治及各种内固定等手术项目。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王健被评定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肿瘤科——与江苏省肿瘤医院建立横向联系,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肿瘤放疗中心,拥有西门子中高能直线加速器,性能指标居市内一流。在肝癌、肺癌、骨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手术、介入治疗以及肝脓肿的引流、消化道大出血、食道狭窄、椎间盘突出、支扩大咯血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受到省市同行的好评。腹腔镜外科——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疾病的最先进方法。2002年以来,该科已完成近3000例,治愈率100%,在江苏省乃至整个国内均居领先地位。同时,还利用这一新技术,成功地进行脑积水引流术、肠粘连松解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肾脏囊肿及卵巢囊肿摘除术、肝囊肿开窗引流等不同脏器多项高难度手术,多次填补市医疗空白。
妇产科系统 妇科专业——能开展不孕不育及妇科内分泌疾病诊治、卵巢囊性畸胎瘤剥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宫外孕的处理、子宫全切术以及宫颈癌根治术等项目。县人民医院妇科在全市率先开展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标准根治性手术、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妇科腹腔镜和阴式子宫切除手术。产科专业——能开展产科出血的处理、产科感染的处理、产道损伤的处理、高危妊娠监测、多因素致先天异常、高危妊娠处理以及新生儿窒息抢救等项目。
眼科 建阳眼科医院70年代初即远近闻名。1970年,《中国建设》杂志曾用5国文字向世界介绍该科事迹。80年代,时有海外华人借回国观光之机慕名来此求医。委内瑞拉华侨金国秀患视神经萎缩症,在台湾、瑞士、美国治疗均无显效。后专程到建湖,经眼科专家葛新民精心医治20天,就能自己行走。香港两位海员在建阳眼科治愈眼疾后,翘起大拇指说:“花钱少,疗效高,还是祖国医学(药)好”。至2008年,建阳眼科已让国内外40多万患者重见光明。
19872008年建湖县重要医疗成果(选示)
 表7-6
成果名称
项目引进者
开展时间
成果名称
项目引进者
开展时间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王 强
1987
肝胃双原发癌的介入治疗
俞进友
200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王 健
1989
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取石术
朱晓群
2004
永久心脏起搏安装术
蔡盛庆
1989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王 健
2005
断肢再植术
王 健
1991
胆道内支架放置术
夏曙祥
2005
小儿麻痹矫治术
王 健
1991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万 镇
2005
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王 健
199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万 镇
2005
显微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
张立勇
1997
肝癌的调强放疗
吴堂斌
2005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万 镇
2001
中晚期胃癌综合介入治疗
俞进友
2006
宫颈癌根治术
仇龙山
2003
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
俞进友
2007
室间膈缺损封堵术
万 镇
2003
房缺室缺修补术
万 镇
2003
妇科恶性肿瘤术中动脉灌注化疗
仇龙山
2007
肝脏肿瘤左、右半肝切除术
王明俊
2003
椎体成型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王 健
2008 
 
2.中医。受乔仰先、王达夫、徐杏甫等老中医医德医技的熏陶,建湖出了多个名中医。1998年5月县人民医院刘殿青、县中医院徐岳远、孙寿之被盐城市政府授予“名中医”称号;2003年县中医院张宏俊被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名中医”称号。
县中医院为境内中医治疗主要单位,成立30年来,始终坚持中医特色,建成中医肝胆、消化道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肛肠科、痔科是两大强项;针灸、拔罐、推拿、牵引、刺血、浮针、熏洗一系列综合方法治疗伤骨科疾病,疗效显著;胆石症、血小板减少症、鹅掌风、不孕症、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推拿、内病外治、冬病夏治、脾胃病、腰腿疼痛等10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门诊,享誉县内外。县三院(精神病院)中医董鹤年用中药加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特别有成效。
乡镇医疗机构中医专病专治亦有许多妙方绝活。如高作中心卫生院中医孙长高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冈西卫生院中医吴建勋中药治疗糖尿病、近湖卫生院中医吴祖法推拿贴膏等方法治疗跌打损伤、县四院中医梁勇才专治烧伤等。
3.中西医结合。1986年以来,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单位,举办中西医结合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针灸推拿等)一共32期1020人次,时间最长半年,最短一周。2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县人民医院研制巴豆朱砂膏治疗阑尾炎130多例,治愈率达85%以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菌痢、百日咳、新生儿硬肿症等,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县中医院用中西结合的理论研制成名方名药25种,在境内外推广使用,受到好评。建阳眼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症已形成特色,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市级眼科技术空白。光学角膜移植、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手术、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项目已跨入国内领先领域。
4.医疗设施与装备。1986年以来,建湖医疗机构在更新设备、引进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县人民医院添置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四排螺旋CT机、荷兰菲利浦核磁共振、美国ATL公司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等现代化设备。县中医院成立以来,购进西门子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立体定向仪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县眼科医院采取医贸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美国OK镜矫正技术和准分子激光系统,开机6个月就使200多名近视患者脱离近视,增加业务收入146万元。2006~2008年间,该院又投入千万巨资从美、法、德、日等国引进最先进的专业设备,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保证。近10年全县医疗设施与装备投入超过1.5亿元。
二、护理
1986年,护士的主要工作是输液、注射、给药和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实行责任制护理。1990年,县人民医院内科病区设立心脏病重症病房,强化了对危重病人的监护工作。1993年,根据创建“二甲”医院工作的需要,护理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对26项护理目标及每项目标完成的措施、时限均作了明确规定,并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
1997年以来,4家县级医院的护理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要求护士能反映患者的动态变化,掌握患者的诊断、治疗、病理、心理、饮食等情况。临床护理服务满足病人安全、舒适、睡眠、营养、排泄、活动等需要。对肿瘤科的护理,特别注重健康教育。在人员安排和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建立并强化护理人员对病人负责的自控、他控、互控机制,激励患者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三、送医下乡和家庭病床
送医下乡亦称巡回医疗,在缺医少药、疾病流行的年代较为盛行。90年代起,除一般水利、筑路工地由地方医疗机构负责巡回医疗外(大型工程有专设医疗机构),一般不再组织这项活动。
家庭病床属于特殊服务,1986年兴起,全县有13个医疗单位开展过此项服务,共设家庭病床176张,服务对象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县人民医院最多时设过家庭病床80张,到2008年,家庭病床仅存9张。
四、妇幼保健
1.妇女保健。常抓不懈的工作有4项,即孕产期保健、妇女病查治、婚前医学检查以及女青年的特殊保护等。1991年底,计划产妇管理率达85.73%;做5次以上产检的4507人,占79.97%;产后访视3次以上的5264人,占93.4%;管理高危孕妇886人,管理率100%。2003年,开展“母婴安全”活动,7月对各单位产科资料互查互审;8月对母婴安全活动情况和爱婴医院进行重点考核。同年,发放母乳喂养知识4000多份,举办孕妇学校,观看宣传录相700多场次。全县孕妇住院分娩率达99.64%,孕产妇入保率达85%。2005年,加强产科绿色通道建设,成立高危产妇会诊抢救小组,对县人民医院120高危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进行拉练,对19家开展产科业务的医疗单位进行爱婴医院、计划生育和助产技术评审。2006年,举办产科质量培训班2期,妇儿保健医生培训班4期,托幼机构保健老师培训班2期,共培训2000余人次。
图7-2妇幼保健宣传
2.儿童保健。1986~1995年,县妇保所坚持每3个月为1岁以内儿童检查1次,每6个月为3岁以内儿童检查1次,每年为7岁以内儿童检查1次,及时向家长提供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对体弱儿童立案管理。所内设有科学育儿咨询门诊,除医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外,还进行智力测定,了解幼儿中枢神经有无损伤缺陷等异常情况,使其得到早期治疗。1996年4月,县内组织妇保所和相关单位人员,在搞好检查的基础上逐一落实好儿童保健任务,如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帮助托、幼机构建立卫生保健室、配合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和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2003年春季,县内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出生缺陷和病陷。是年,全县新生婴儿4724人,筛查3832人,筛查率81.12%。通过筛查,发现5例阳性患者。当年此项工作积分全市第一。庆丰幼儿园、县示范幼儿园、县中心幼儿园、镇北个体幼儿园和东吴村幼儿园,参加全国托幼机构信函调查获得好评。2008年“六一”前夕,县内儿童健康检查32580人,体检率88.07%,发现存有不同程度疾缺的7250人,及时进行了矫正治疗。
五、体检
1986年 ,境内体检主要集中在征兵、中考、高考,部分单位以此作为福利项目。征兵体检、升学体检均由县人民医院负责,职工健康体检则在公费医疗定点医院进行。全年体检量在3万人次左右。
2004年起,县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学生进行健康体检,5年来共完成14.75万名学生的健康体检,体检率100%。
2008年,实施全民体检工程。是年10月,县体检中心在县人民医院成立。财政拨专款对离退休人员进行常规项目健康体检,城乡居民按医保制度有关规定例行体检。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传染病防治
全县传染病防治概况大体可分为已经消灭、基本控制和大幅度下降3种情况。已经消灭的传染病有:古典型霍乱、天花、斑疹伤寒、黑热病、回归热、炭疽、钩端螺旋体、丝虫病8种。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麻风病、疟疾、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百日咳、猩红热、多发性神经根炎、狂犬病9种。大幅度下降的传染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3种。其他如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相对较高。1998年,传染病总发病率176.59/10万,比上年下降16.52%,肝炎发病率为46.54/10万,比上年下降41.52%,霍乱防治实现了“三不”(不发病、不传播、不流行)目标。2008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法定传染病乙类发生9种,共787例,发病率为98.37/10万,比上年下降52.19%。
1.结核病防治。1986年以来,结核病防治渐受重视。2001年,认真贯彻《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健全组织网络,加大工作力度,肺结核病人登记率由2001年以来的25/10万上升至50/10万以上,免费治疗对象由2001年以前的涂阳病人扩大到所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此后,治疗管理工作运行更趋规范,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中国农村多耐药结核的社会学与生物学危险因素研究》,并接受国际专家督导,取得重要成果。
2.麻风病防治。80年代,建湖全面推行联合化疗。1987年4月,接受国家卫生部委托,承办联合化疗学习班,全国各地前来参加学习的有74人,为期15天。1990年,建湖为全国8个试点县之一,开展了科研新项目——麻风畸残康复管理。1991年5月,国际麻风救济会派出沃森(英国人)、彼弗尔(德国人)两位女专家,到建湖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在恒济、蒋营、近湖等地访视90多例病人,赞誉建湖康复工作成绩突出,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试点单位之一。据统计,全县麻风病患病率由50年代的1.82/千人下降至90年代的0.0075/千人。1996年初,江苏省卫生厅专家组依据部颁标准对建湖麻防成果进行再度考核,正式宣布建湖“基本消灭麻风病”。是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麻防工作会议上,县皮防院(所)被卫生部表彰为先进集体。
3.性病、艾滋病防治。80年代中期,县内出现梅毒等性病。90年代开始,建湖全面启动防治体系。2002年6月,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接受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率达95%以上。2003年初,全面启动卫生部关于性病、艾滋病干预项目工作,加强性病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基线调查,确定县城76家娱乐场所和休闲中心为干预场所,全年共监测4283人次,未发现艾滋病感染者。2005年,新建艾滋病实验室,引进本科生3人,派出进修14人次,开展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和省艾滋病监测干预点项目,举办“中国红丝带”活动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有1200多名群众代表接受专题培训,接待咨询群众9000多人次。2006年1月,县疾控中心启用艾滋病自愿检测(VCT)门诊,至2008年对2300多人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4.狂犬病防治。80年代狂犬病基本控制。2000年以后,由于城乡养犬户激增,狂犬伤人事故时有发生。2005年开始,县、镇两级政府对预防狂犬病高度重视,落实预防措施,加强监管。县防疫部门督导饲养户加强管理,强化防疫服务。县畜牧兽医总站每年注射预防疫苗千只以上,多为宠物小狗,收费30元/只·次。县疾控中心每年应急供应狂犬疫苗7000份额以上(分为每份296元、360元两种)。2000~2008年,县境因狂犬病死亡10人。
二、职业病防治
1986年以来,每年4~5月,由县卫生防疫部门牵头,联合安监部门和总工会,制订计划,组织人员,在街头广场、工业园区等群众聚集场所,举办大型咨询活动,通过图文展览、印发资料、组织专家释疑、接受劳动者投诉等形式,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
80年代,县内定期举办村(厂)医学习班,传授除害灭病和职业病防治知识。90年代,防疫部门与重点单位建立挂钩制度,实施跟踪服务。2000年起,策应工业加速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定期检查,并举办有企业领导、卫生所(室)医护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的《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广大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2004年,对县城8家企业1154名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监护,其中40多名退伍工程兵通过尘肺筛查,并经省专家组确诊矽肺病4例。所发现的问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2008年11月,市相关部门检查建湖职业病防治工作,给予好评。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2001年,县卫生防疫站组织人员,完成社区人群的慢性病基线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结果见下表。
2001年建湖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统计
 表7-7
病种
男 性
女 性
合 计
顺 位
患病数(人)
患病率(%)
患病数(人)
患病率(%)
患病数(人)
患病率(%)
高血压
2247
22.32
1794
18.46
4041
20.39
1
慢性胃肠病
1584
15.77
1862
19.24
3446
17.51
2
贫血
309
3.08
1067
11.03
1376
7.05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65
6.62
511
5.28
1176
5.96
4
肥胖症
173
1.72
341
3.52
514
2.61
5
胆结石
101
1.01
258
2.67
359
1.82
6
骨质疏松
149
1.48
161
1.66
310
1.57
7
高血脂
91
0.91
50
0.52
141
0.71
8
恶性肿瘤
63
0.63
43
0.44
106
0.54
9
白内障
34
0.34
57
0.59
91
0.46
10
老年痴呆
36
0.36
40
0.41
76
0.39
11
冠心病
37
0.37
20
0.21
57
0.29
12
甲亢
10
0.10
28
0.29
38
0.19
13
脑卒中(中风)
26
0.26
10
0.10
36
0.18
14
糖尿病
21
0.21
15
0.15
36
0.18
15
其他
296
2.95
305
3.15
601
3.05
 
在4041名高血压患者中,已知高血压患者807人,占19.97%,新检出高血压患者3234人,占80.03%。在已知807例高血压患者中,规律服药434人,占53.78%。血压控制正常者150人,控制率为18.59%。调查中发现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现患人数为106人,现患率为537.50/10万(男性627.30/10万,女性444.31/10万),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为57岁。胃癌、食管癌的患病率分别为182.55/10万和121.70/10万,占总数的56.60%。
2000年起,实施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为全县60岁以上老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并随访管理。2004年,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联合,在全县范围内对10万余人开展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同时,开展寄生虫地, 方防治工作,至2008年县境未出现疟疾新发病例。防治肠道蠕虫病,实施3年一个周期,每年重点推进1/3乡镇人群集体驱虫药的轮回战略,使该病的感染率由2004年21.05%下降到2008年1.09%。通过健康讲座和各种宣传活动,全县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中小学生“两率”分别高于居民10个百分点。
2008年3月,对上述病种进行抽查,除高血压、胃肠病、高血脂等病种患病率微升,其他病种患病率呈小幅下降趋势。 
四、计划免疫
1986~2002年,以副霍乱、伤寒、肝炎三病防治为中心,突出计划免疫、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三个重点,90年代起逐步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1989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印发卫生防病知识单行本、宣传单等资料,举办专题讲座。1991年,经省卫生厅核查验收,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标准,确认建湖基本消灭疟疾病。1996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组织的计划免疫工作第三个85%目标的审核认证。90年代末,计划免疫使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98%以上。2000年起,每年春节期间,县卫生部门抓住节日家庭团圆人口集中的良机,组织查漏补种活动,对0~7周岁无免疫接种和无全程免疫史以及辖区所有0~4周岁冬春未服苗流动儿童,全部进行计划免疫服务。至2008年,建湖连续26年无脊灰确诊病例发生。全县免疫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03~2008年,重点保证中小学、幼儿等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制订《建湖县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接种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增设门诊开放频次,提高接种及时率。对新生儿破伤风、流脑和乙脑等传染病重点监测。6年中,全县未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对“非典”、禽流感等特殊病种,重视防范,未出现疫情。其他法定传染病一直处于稳定和下降趋势。
第四节 公共卫生
一、卫生宣传
1986年起,县内全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讲卫生”被列为中心内容。此后,每年3月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方面宣传教育活动。
健康知识宣传材料由县卫生防疫部门统一编印,散发到机关、学校、厂(企)、文化站、村和街道卫生室(所)。采取派员到学校讲课、办班授课、出墙报、办宣传栏、利用广播和文艺宣传等形式宣讲。县、镇、村三级卫生机构每年投入宣教活动的职工都达300多人次,受教育群众达百万人次之多。
2004年起,县内每年均开展“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印发卫生宣传单20万份,健康知识入户率达90%以上。2005年,县供电公司被推荐为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县气象局、少年宫、卫生监督所以及县二院、冈西小学等被评为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二、基层卫生
1.农村卫生。开展“卫生宣传周”活动。1991年起,每年的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之前,开展“卫生宣传周”活动,发动群众大扫除,清环境,与生产积肥相结合,做好粪便、垃圾、污水的管理工作。
农村改水工作。198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改水资金1.2亿多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补助约100万元,绝大部分为受益者自筹。2000年,省爱卫会授予建湖“自来水普及县”奖牌。2002年,全国爱卫会命名建湖为“改水先进县”。2007年起,对镇区的30家水厂进行出厂水、末梢水采样检测,饮用水合格率为98.95%。至2008年底,共建成自来水厂159个(其中深井水厂157个,县城和芦沟镇红亮村建成地面水厂),受益人口达100%。
农村改厕工作。始于80年代初,当时提出“两管五改”口号,要求农村厕所迁离水源,有篷加盖。2004年,无害化户厕工程开始宣传,2007年,在颜单、恒济、蒋营、庆丰等镇试点。每改1户需要费用700元以上,财政补助350元,其中省补250元,县补100元。至2008年底,全县15个镇的30个村,共建成无害化户厕12052个。
2.社区卫生。2005年,按照“政府协调,部门参与,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原则,在16个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卫生服务,主要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指导和配合社区开展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向社区群众无偿印发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材料,为社区范围内的学校每月上1节卫生知识课;在定点挂钩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和防治工作。
卫生助残进社区。90年代开始,卫生助残宣传活动已开展20多次,发放各种宣传单6万余份。卫生系统2000多名干部职工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共募捐22万元,帮助社区残疾人解决卫生保健困难。至2008年底,全县有残疾人社区服务站24个,服务点252个。
3.学校卫生。1987年,全县各学校均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规模较大的学校配备校医室和校医,其余学校有卫生保健教师和保健室。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专职校医12人,兼职保健教师115人。1997年12月,建湖县通过“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卫生试点县”的验收。1998年,建湖代表华东地区参加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全国考评,获得第二名。2003年防“非典”期间,全县各校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是年6月,县教育局成立体育卫生科,主抓学校卫生人员培训,开展创建等级食堂和健康促进学校活动,至2008年,共创建市A级食堂标准学校12所,组织培训卫生人员600多人次,学校卫生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内容,多年来,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
4.除“四害”。 1986年以来,每逢水旱灾荒或鼠患严重年份,政府均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灭鼠活动。如1991年洪灾,田鼠迁徙,防疫部门发放毒饵2.4吨,一次灭鼠27.4万多只(剪尾计数)。2005年3月,对县城规划区内20多处蚊蝇孳生地进行消杀和监测;6月,县城全面开展以灭蝇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突击整治活动。是年,“灭蝇先进县”创建工作通过市爱卫会考核认定。
除“四害”历史演变:最早提出的“四害”指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后来,有生态专家提出质疑,说麻雀以捕食害虫为主,属益鸟,列为“四害”之一不妥。毛泽东主席赞同,遂提出要“解放麻雀”。为此,中共中央[1960]中发251号文件指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70年代后期,臭虫基本除掉,又代之以蟑螂)。中共江苏省委[1960]苏发160号文件《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卫生工作指示的报告》下达后,建湖联系实际,就卫生工作转入经常化的问题(今后不再搞突击性大规模运动),制定了10项要求,其中头一项就是“配合生产运动,大力除掉‘四害’”。
三、卫生监督
2003年卫生监督所成立以来,开展系列专项整治70余项,其中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业、冷热饮茶社、豆制品加工、村级“五小”、社会办医等专项整治成果,均领先于市内同级单位。2005年,“卫生窗口”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服务,“两证”合一实行扎口办理,行政事业收费、现场监督监测更趋规范合理,两次被市、县授予“红旗窗口”称号。6年来,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千余起,罚金近百万元。
2008年,全市“说理式卫生行政”在建湖试点。出台“轻微违规,首次不罚”等10项规定,提出“许可零距离、服务零距离,监督零失职,处罚零投诉”,获得好评,并在全市推广。 
四、卫生城镇创建
1986~1999年,围绕创建卫生城镇,每年年初下指标,年底组织检查验收。1999年10月,建湖创建市文明卫生城市。至2008年底,全县16个镇(区),有8个达标,并获市级授牌。 
第五节 医政 药政
一、医政
1、医院管理。80年代初期,医院管理仍执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总体抓民主办院、严守准则、便民服务、院外监督。医疗管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服务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同时,在医疗单位试行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等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在病种限价、质量优先的目标管理前提下,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措施,提高医院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0年代,推行县人民医院首创的服务承诺制,包括文明行医、急诊优先、医疗质量、药品质量、合理收费、手术及时、廉洁行医等7项内容,并公布了投诉程序和处理方法。2000年开始,鉴于社会各界对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收“红包”、拿“回扣”等不正之风反响强烈,县级医院调整理念,加强监督,把医德医风教育、医疗质量控制两件大事列上首位,严加管束。2002年10月,在县中医院进行以“六制、两清、一推行”(干部选聘、竞聘制,职工双向选择上岗合同制,技术职称等级评聘分开制,工资分配浮动制,考核末位诫免制,后勤服务招标制;清理临时工,清理借用人员;推行全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于2003年在全县医疗单位推行。
2002年、2003年,在考察外地医院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将2个县级医院1个基层卫生院列入产权制度改革:建阳眼科医院为原法人代表接受转让,县中医院由上海慈航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整体收购,裴刘卫生院为自然人接受转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民营医院。
2.血液管理。80年代,医疗单位用血靠为数不多的输血员有偿供血,很难保证临床用血需要。1989年5月,县人民医院成立县内首家血库。90年代,采供血情况有所好转,有偿输血员最多时达到5000人左右,医疗单位用血紧张状况得到缓解。1996年3月,县人民医院中心血库成立,实施采供血统一管理。1999年2月,执行国家卫生部关于《血站管理办法(暂行)通知》,工作人员必须经输血业务知识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凡健康检查不合格者不得采集血液。血源、采供血和检测的原始记录必须保存10年。2000年5月,建湖县成立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召开无偿献血动员大会,并出台《建湖县公民无偿献血实施细则》,2001~2002年,建湖连续2年被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省民政厅以及南京军区后勤部联合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县”称号。2004年3月,建湖中心血库撤销,改设盐城市中心血站建湖分站,实施市、县双重领导,行政属县,业务市管。所采血液全部送交市中心站检测,由市站统筹调度使用,建湖正常库存量核定为150单位。建湖血库(分站)一直安全运行,从未因供血问题引发医疗纠纷。
3.医疗事故处理。1986~1988年,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均须认真登记,及时报告县卫生局,对一、二级事故同时报省卫生厅。隐瞒不报、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引起的重大事故,按照有关规章,严肃处理。1989年4月,县人民医院成立建湖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16人组成,由有医技权威的业务院长担任主任。下设9个专业组,每组3~5人。由于该组织所受限制较多,难以发挥作用,到2002年中期不复存在。此后,发生医疗事故必须技术鉴定的,均由盐城市医学会承担。2007年7月,经省司法厅核准,成立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非独立法人,主要为社会服务(交通事故、人身损害案件及工伤等),业务范围为法医临床鉴定(一般活体鉴定,听觉、视觉功能鉴定),年均受理200例左右。
至2008年,处理医疗事故(纠纷)仍为医患双方协议、医疗鉴定(市医学会)、法院判决等方式。
二、药政
1.药品招标采购。1986年~2000年5月,医疗单位用药都是靠“谈判式”采购。2000年6月,县人民医院率先试行药品招标采购。2001年4月,向全县推行。各镇卫生院参加,称之为“药品联合招标采购”。2004年3月,县卫生局成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此后,实行双月集中招标采购(提前发布信息),要求招标采购的药品数量、金额达到80%,留20%的空间给医院应急,自行采购。 
2.药品检测与监督。1986年,县药品检验所按照新颁布的《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完善了化学室、药理室、中药室和动物实验室,配备了药品监督员, 和药品管理检查员,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全面加强了监督检查和管理。是年,县内对医药公司等单位的中药材作了3次抽检,对不合格的12个品种作了处理。1997年,县成立医药市场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经过30多天的检查整顿,理顺药品购销渠道,规定所有医疗单位一律从医药公司进货;村级卫生室(所)及乡村个体医生,一律从受委托代购的乡镇卫生院进药;取缔3家达不到规定条件或超越药品生产经营范围的单位。2000年初,县内实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体制。组织60多人开展专项大检查,取缔县城、上冈等地非法药品集贸市场,消除串境售药的马路摊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药品监测,没收伪劣、过期失效药品155种,没收非法输入的不合格药品、器械400多种;强化医疗单位药品管理,严惩医务人员私自购销药品或以开单费、处方费、统方费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改变长期以来处方药只能在医院药房购买的做法,允许患者凭处方到定点零售药店购买所需药品。2002年起,此项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参见第二十五章第十一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3.处方药品管理。1999年12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全县医疗机构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贯彻实施,注重验证、掌握、执行5条规定:①购进处方药首先搞清是否符合正当渠道,生产、批发销售业务必须由具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生产、经营。②处方药必须由执业医师或, 执业助理医师开具,医师开写处方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③制止药品生产、批发企业直接向患者推荐、销售处方药;药商“代表”不得进入病区与医师直接洽谈药品事宜。④执业药师应佩戴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以便监督。⑤执业药师或药师必须对医师处方进行审核,对有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须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销售。县境医疗机构除自身执行上述规定外,发现其他违规行为者,有责任制止或向药事监管部门举报。
4.制剂使用管理。1986年7月起,全县院办制剂室的业务受到控制,一些条件差和产品质量不高的单位,被取消制剂生产。至1991年底,继续保持制剂生, 产的仅有县人民医院、建阳眼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3家。境内医院制剂,有大型输液、小针剂、软膏类、溶剂类、丸散类等五大类近百个品种。省、市相关部门对医院制剂使用管理十分严格,如价格一定要低于外供,所有产品均自产自用为主,剩余部分经市、县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在县内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违者给予行政处罚或责令停止生产。2005年7月,执行省、市主管部门确保安全、规范管理等决定,县境医疗机构制剂生产一律停止,医院制剂许可证上缴省药监局。 
5.麻醉药品管理。80年代起,执行国家卫生部、商业部、化工部联合颁布的《关于管理毒药、限制性剧药暂行规定》,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着重抓了4件事:①明确毒、限药的品种,出售、使用单位和科室,并列表上墙公布,以便监督。②执行进货规定手续和用药限量,非有权医生不得出处方。③医疗单位对整件商品实行专仓、定位保存;零售采用专室与专柜加锁保管。④一人配方,别人核对,以防万一。2000年以后,严格审查麻醉药品使用计划,推行“三阶梯”止痛疗法,杜冷丁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建湖年度使用量同比下降了64.5%。2005年,所有医疗单位一律启用新版本管理记录台账。
第六节 医学教育与科研
一、学校教育
1986~1991年,建湖卫校承办省卫生厅内招护士班4个,计划内正规招生护士班1个,计210人,学制3年。县内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6个,计300人,学制1年。1992~1999年,开办职高班1个 ,生数45人,学制18个月;与响水县卫校、滨海县卫校联办医士班6个(乡村医生培训、复训),计270人,学制18个月。2000~2005年,举办乡村医生全科教育班2个,计110人,学制18个月;与山东煤炭卫生技术学校联办护士班2个,计98人,学制3年;与苏州医学科技学校联办药剂班1个,计56人,学生在建湖读1年,在苏州读2年。至2008年,建湖卫校共办班23个,培养卫技人才1089人。
二、在职进修
80年代,全县每年安排外出进修20人左右。到1991年底,全县通过市、省级医疗机构进修的医技骨干共347人次。此后的在职进修,仍由单位安排,但接收单位基本不受限制,自费、公费结合,名院名校任选。1996~2008年,全县省级以上(含省级)院校进修的高中级医技骨干达248人次。
1993年,在县人民医院建成远程会诊、教育中心,为全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供方便。每年的4~11月每月1次,全年共8次。至2008年,已进行128次,有3240人次参加学习。此外,在县卫生进修学校增设“好医生”网站(卫生部主办),在职医技人员在网上接受继续教育,每年8~9月参加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必须完成的年度学分(国家Ⅰ类学分)
三、学术交流
90年代开始,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趋向正常化。活动由县医学会会同相关院、科组织,每年均举办讲习班、研讨班,并邀请专家授课。1995年以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眼科医院等单位与省级以上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交流。1995~2008年,县人民医院先后和扬州、南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中山医院、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以及省肿瘤医院等单位挂钩联姻,形成协作关系。其活动方式为:县院为对方提供本科生实习基地,定期派出资深主任医师为对方临床教学上课,为对方科研提供病种数据资料;对方为该院提供最新医学信息,约期派出名医、名家、名教授到建湖办班讲学、坐诊、临床示范,传授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相互交流近300人次。县人民医院骨科和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联姻后,骨科医疗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得到对方好评。2005年6月,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建湖分中心在县人民医院成立
四、医学科研
1986~2008年,建湖卫生系统获得科研成果10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多项成果填补市内空白。县人民医院开展新项目并获得科研成果奖51项,其中省级奖2项,市级奖21项,县级奖28项;县中医院29项课题获省、市立项,30项课题获科技进步奖。
第七节 事业管理
一、事业经费管理
90年代,卫生事业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医疗单位全民性质的人员经费全额补贴,集体性质的补贴60%左右,另有其他补助使用方法,如基建资金采取地方财政支持、卫生主管部门统筹、单位自筹三结合办法解决。
2000年开始,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经费改革。县财政拨给卫生局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全系统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
防疫站、妇保所、卫校等单位财政全额补助不变,三院(精神病院)因情况特殊,仍享受部分财政补助,其他医疗单位取消财政补贴,自收自支。乡镇医疗机构大多无法按期、足额发放工资。2005~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普及以后,县内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管理,乡镇卫生院出现转机,业务收入逐步回升。
新农合制度实施前后各镇卫生院业务变化情况调查表
 表7-8
院名
门诊(人次)
住院(人次)
业务收入(万元)
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
2000
2002
2006
2008
2000
2002
2006
2008
2000
2002
2006
2008
建阳镇卫生院
32513
33237
46936
60277
645
715
819
903
332.50
336.38
456.82
537.35
蒋营镇卫生院
43220
30829
54920
64292
805
696
596
533
333.00
328.00
381.00
525.00
恒济镇卫生院
22839
22330
32437
45872
382
373
442
345
204.34
229.14
311.29
355.89
颜单镇卫生院
28265
14011
28786
41087
425
312
510
536
178.27
188.63
319.45
383.98
沿河镇卫生院
21428
17165
13428
34633
757
558
843
826
265.09
239.92
303.50
449.37
芦沟镇卫生院
16971
9862
15924
23796
572
415
415
481
185.63
184.39
202.63
335.01
庆丰镇卫生院
29105
28943
30300
44113
414
435
765
709
324.45
335.55
379.67
458.78
县二院(上冈中心卫生院)
52796
53323
59017
77079
2065
2357
3169
3881
804.50
1094.00
1590.31
2286.71
草堰口镇
卫生院
26556
18755
39539
38767
550
529
856
782
222.00
258.00
346.00
418.00
冈西镇卫生院
32000
35000
34412
37929
634
695
559
626
241.37
255.90
255.11
301.49
钟庄镇卫生院
25015
32002
32242
46442
360
433
559
590
219.36
240.88
300.77
411.00
宝塔镇卫生院
10280
11360
23388
29673
335
387
535
576
156.30
159.60
244.16
346.00
高作镇卫生院
21829
21170
27703
38829
420
397
518
502
174.16
197.95
350.39
415.28
近湖镇卫生院
68116
71692
54146
66042
1168
1089
1240
1677
522.71
456.36
566.60
688.33
冈东镇卫生院
23017
21112
18445
31179
510
550
408
588
190.06
209.42
200.83
365.90
裴刘卫生院
13120
13580
15200
16300
328
398
412
465
132.22
158.43
242.00
321.00
合计
467070
434371
526823
696310
10370
10339
12646
14020
4485.96
4872.55
6450.53
8599.09
 
二、医疗经费管理
1.公费医疗经费管理。1984年,县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主要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医疗经费管理。是年,试行“定额包干到单位,指标考核到个人,年终结余归单位,超支由财政、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办法。1986年,将人均开支标准从30元增至50元,1988年增至80元,1990年增至120元,同时试行经费直接由医院管理。
劳保医疗始于50年代初。1953年7月,建湖县工人诊疗所成立,设有5张病床。1956年10月精简机构时,工人诊疗所撤销。全民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职工本人患病,可在单位医务室或特约医院诊治,其诊疗、手术、住院等所用经费全部由单位负担。经批准去外地就医者,除上述费用外,车船交通费用由所在单位行政上报销;职工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转诊路费等由单位报销,需装配假手、腿、全口牙、眼球等以及需经医院修理安装费用,统由单位行政报销,住院期间的膳食费由单位负担2/3,住院期间工资照发;退休职工的诊疗、手术和住院期间等费用均由单位行政报销,享受和在职人员同样的医疗保健;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病伤医疗费,可由单位行政负担一半。1983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建湖、上冈、近湖、建阳、颜单和庆丰等乡镇,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办企业也试行劳保医疗制度。1986年以后,由于体制改革等原因,劳保医疗经费管理变化较大,一度不少单位无法正常支付。2000年以后逐步恢复,但医保限额不一。
1996年,县成立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办公室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1997年1月,全县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医疗保险基金投入运行。职工医保明确规定:实行个人医疗账户金包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金保住院医疗费用。门诊个人医疗账户用完后,全额由职工个人自己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不再结算报销。住院费用,年内第一次住院,个人自付自费段为其年工资总额的5%(第二次住院降至3%,第三次或三次以上住院降至2%)。退休人员个人自付自费段为在职人员的一半。2000年再行改革,在职人员和退休职工归属建湖县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设在劳动局)管理,离休人员归属建湖县离休干部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管理。
2000年7月,成立县离休干部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其时有在管理范围的离休干部588人,2003年县教育系统离休干部110人划归该办管理。2008年,在管理范围的离休干部483人。
20002008年建湖县离休干部公费医疗运转情况
 表7-9
人数·标准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参保人数
588
572
558
671
632
589
551
519
483
统筹标准(元/人/年)
4200
5500
6000
6600
7300
8000
10000
10000
10000
实际发生(元/人/年)
6416
6550
7052
6802
7979
9716
10600
11210
12627
财政负担总额(万元)
172.80
235.65
314.37
357.23
443.54
465.15
491.85
524.46
 
2.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管理。农村大包干推行后,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内部矛盾逐步暴露,至1983年境内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赤脚医生也随之消失。1991年,农村合作医疗初步恢复。是年,全县有399个村试行合医不合药的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6月,县政府出台《建湖县农村居民大额费用合作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基金统筹范围广,政府资助力度大(省、市、县、镇四级财政资助),监督管理要求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参合农民个人每年交纳15元,省、市、县、镇四级财政每年补助每个参合者不少于15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分设在县、镇符合规定条件的公办医疗机构内。2004年,成立建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监督委员会。2005年,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县财政局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归集、管理政府补助资金、参合者个人缴纳资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合管办在具有资质的银行设立支出专户,专人负责,专户管理,专款专用。2005年,参合者住院费补偿,实行分段结报、累计相加的办法,不设起报点,住院费5000元以下补偿比例为20%;5000元~1万元补偿比例为25%;1万元~2万元补偿比例为30%;2万元以上补偿比例为35%,全年住院费累计补偿限额为1.2万元。2008年,随着参合者筹资标准和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住院费用结报补偿比例也相应提高,同时新设起付线。
此外,对腹股沟斜疝、单纯性肠梗阻、正常分娩、剖宫产术、单纯性卵巢囊肿切除5个病种的医药费用实行限价,减轻群众负担。
2008年建湖县参合人员医药、住院费结报补偿标准 
 表7-10
医药费用
县外医疗机构
县级医疗机构
镇级医疗机构
起付线
500元
200元
100元
万元以下
30%
45%
60%
1~2万元
35%
50%
2万元以上
40%
 
三、医疗市场管理
1986年后,医疗市场管理由县卫生局医政股(科)负责,县人民医院医教科定期或不定期配合进行执法检查。1986~1991年,全县核发个体开业医生执照62人,其中离退休职工7人。此后,社会无证人员行医贩药渐增。1998年,县内抽调人员组成医药市场管理监督大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监管工作。是年10月,县内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一次医疗市场整顿工作,取缔一批无证行医诊所。1999年初,对乡村卫生组织实行一体化管理,试行“三证”、“四制”、“五统一”管理模式。2003年1月,县卫生监督所成立,全权负责县域内医疗市场监管工作。是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036人次,办理行政执法案件74起,罚没款10.05万元,没收各类药品、器械876种,先后注(吊)销32家不具备条件企业单位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核发、换发13个个体诊所、58家企事业单位和20家公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7个医疗单位的“院中院”及分支机构执行停办或剥离。到2008年底,全县医疗机构持证率、卫技人员持证上岗率均达100%。
 
第四十四章 民  政
 
第一节 机  构
1986年,建湖县民政局内设办公室、优抚股、社会福利股、救灾救济股、民政股、财务审计股6个股室。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划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至2008年底,县民政局内设办公室、救灾救济科、优抚安置科、社会事务科、民间组织管理和社会福利科、财务审计科6个科室,下辖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办公室、殡葬管理所、烈士陵园管理处、殡仪馆6个事业单位。
第二节 优抚安置
一、拥军优属
1991年初,县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县人武部部长为副组长。各镇、县各有关单位相继成立“双拥”工作机构。18年来,全县“双拥”工作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体要求,以抓基层、办实事为重点,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绩。1992年,建湖县在苏北首家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县”,至2008年连续5次获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
1986~2008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拥军优属工作:①出台《建湖县拥军优属实施细则》、《建湖县抚恤定补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政策性文件,为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提供政策支撑。②县、镇财政抚恤定补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重点优抚对象手中。2004年,实行抚恤定补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抚恤和优待标准。2005年,县、镇财政增加抚恤事业费刚性支出达100多万元。至2008年,未发生一起优抚对象因经费不落实而上访现象。③高度重视城乡义务兵、“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优待工作。2004年起,提高“三属”、老复员军人定补标准,实行抚恤、定补、优待、立功荣誉金“四金合一”。2005年,农村义务兵人均优待金标准3200元,城镇义务兵2350元,达到市规定标准。④针对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家庭存在的住房难、治病难、生活难等问题,县、乡镇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救助。1999年,全县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使全县“三老”优抚对象全部住进砖瓦结构新房,受到国家“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政部表彰。抓住省政府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的机遇,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350名“三老”对象新建房屋750间。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将全县4676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医疗统筹,并建立大病救助资金。560多名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医药费据实报销。2005年起,不享受公费医疗的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住院医疗保险,参保对象自愿交纳50元、县财政补助120元,住院医疗费用报销50%,最高可达3000元。全县还依托各乡镇敬老院,普遍建立“一张软床、一地地板砖、一台电视机、一部空调、一块光荣匾、一个卫生间”的光荣室,专门用于安置孤老重点优抚对象,较好解决了孤老优抚对象无人照顾难题。⑤每年“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均组织慰问团,为驻建湖部队官兵庆贺节日,赠送慰问金、慰问品。各镇、各有关部门单位与驻建湖部队结成共建对子,经常开展联谊活动,主动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节日期间,县、镇各单位均组织活动,广泛慰问烈军属、残疾军人和复员军人。
二、抚恤
1986年以来,“三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及伤残的民兵、民工、人民警察、国家工作人员抚恤定补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县实行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定补、优待经费由乡镇民政造册、县民政审核、县财政拨付、银行代发的办法,保证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定补、优待经费及时足额发放。残疾军人伤残等级在2004年10月1日前,为四等六级,即特等、一等、二等甲级、二等乙级、三等甲级、三等乙级。2004年10月1日起,改为1~10级,按不同致残原因及等级享受不同的抚恤待遇。老复员军人享受不同标准的定补,抗日战争时期的每年4980元,解放战争时期的每年4680元,新中国建立后的每年4320元。是年,全县对残疾军人(民兵、民工、人民警察、国家工作人员)换发残疾证件。至2008年,全县共有残疾军人1077人,在乡老复员军人744人,“三属”190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2458人。
三、退役人员安置
1.安置机构。1986年,在县民政局设立县退役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双退办),2002年与优抚股合并,设优抚安置科。
2.城镇退役士兵安置。1986~2008年,全县共接收复员退伍军人9403名,安置到农村6129人,其余3274人实行自主择业。1986~1997年,对城镇退伍军人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1997~2002年对城镇退伍军人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公开积分、现场选岗。2003~2005年,为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安置工作的需要,切实维护城镇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县政府下发《建湖县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暂行办法》,对城镇退役士兵实行指令性安置、自谋职业有偿安置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安置模式。具体办法是:对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士官和服现役满4期以上的转业士官实行指令性安置,由政府指令安置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其余全部实行双向选择和自谋职业有偿安置。为保证有偿安置补助金落实到位,县建立城镇退役士兵优待安置保障金制度,坚持全社会共同负担的原则,明确筹集的范围和标准,由国税、地税和财政负责筹集,县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民政部门负责发放。2003~2008年,全县共筹集安置保障金2190万元。对选择自谋职业有偿安置的退伍士兵,政府除给予一次性安置保障金外,还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和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提高技能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组织退伍士兵专场招聘会15次,向用人单位推荐退伍士兵就业达800多人次。
3.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建湖县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1983年开始筹建,1987年6月建成。1987年以来,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退休士官、退休职工40人及其家属,其中享受师职待遇的4人、团职待遇的16人、营职以下待遇的20人。
 
四、烈士陵园
建湖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位于湖中路西侧(今希望广场位置),陵园建有纪念碑,碑上刻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身镌有碑文。2003年,因县城规划需要,迁至庆丰镇东平村境内,与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合并,占地2.33公顷。全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621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牺牲的1380人,新中国建立后牺牲241人;本地籍烈士1401人,客籍烈士220人。
附:原建湖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碑文
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新生而投身革命,谱写了一曲曲威武不屈的人生壮歌。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甘洒热血,气壮山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迄今已知本籍人在海内外和外籍人在境内的革命先烈,有姓名可考者1380余名,有数字可稽而姓氏淹没者逾500人。英雄们的浩然正气、功勋业绩,日月同辉,永垂不朽!
建湖县人民政府  1988年12月敬立
 
第三节 救灾 救济
一、救灾
建湖是自然灾害频发县份之一。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县委、县政府均迅速启动抗灾救灾预案,组织干群奔赴抗灾前线,排除险情,动员全县上下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开展抗灾和生产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央、省级财政每年均相应下达救灾款,县政府也逐年增加救灾拨款,用于灾区重建、购置棉衣棉被等。县民政部门及时调查灾情,并根据受灾损失情况,相应分配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帮助解决暂时困难。1986~2008年,县民政部门累计发放救灾救济款3564.28万元,棉衣1.98万件,棉被6000条。
二、救济
1.社会救济。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社会救济工作,贯彻执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以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国家必要的救济”方针,组织县直机关、单位挂钩乡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每年在春节期间,组织“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对因灾、因病、因残的困难户实施救济,保证他们过节。
2.精减退职职工补助。1986年,根据国家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行文《关于六十年代初期精减下放职业制武装民警按精减退职老职工对待的通知》规定,共落实2052名精减退职职工的补助工作。至2008年底,尚有1216人继续享受补助,城镇户口的每月310元,农村户口的每月280元。
3.农村“五保”供养。 1986~1993年,农村“五保”人员由村负责供养。1994年起,改为县、镇(乡)民政负责供养。2003年,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偏低,供养经费难落实状况,县政府办下发《关于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提高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2008年底,全县共有“五保”老人5354名。是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集中供养每人每年提高到24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提高到1800元。
4.城乡低保。1997年,建湖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共有336户472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000年6月,出台《建湖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全县城镇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运行。2004年起,按照“低标准,广覆盖”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2008年底,全县享受城镇低保2192户5509人,农村低保11055户14289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第四节 社会福利
一、养老福利
长期以来,县民政部门一直重视城镇、农村鳏寡孤独老人晚年生活问题,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的,集中至县、乡(镇)敬老院供养,供养经费由县、乡(镇)、村统筹,2001年起,由县财政集中支付。详见本章第六节《老龄事业》。
二、社会福利彩票发行与管理
1987年,建湖县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建湖县社会捐助接收站)成立。主要职能是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县范围的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及社会救助接收工作。全县共有福利彩票销售站点54个,其中县城38个,乡镇16个。彩票销售额一直居盐城市各县(市、区)上游,2003~2008年,累计销售1.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60多万元,所筹资金始终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用于加大各镇敬老院、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医疗、生活条件。
三、福利企业
1986年,全县共有福利企业16家,安置残疾职工121人,销售总额590.31万元。1990年,有福利企业21家,安置残疾人员174人,销售总额1056.09万元。2000年,有福利企业32家,安置残疾人员593人,销售总额1亿元。2006年,有福利企业27家,安置残疾人员654人。2008年底,共有福利企业28家,安置残疾人员681人,销售总额2.27亿元。
第五节 婚姻登记管理
1986~2004年,全县婚姻登记工作由乡镇民政部门办理。2004年10月1日起,按照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全县实行集中登记。婚姻登记按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的程序进行。
1986年,全县登记结婚4735对、离婚256对、复婚39对。2008年,全县登记结婚5696对、离婚683对、复婚81对。
19862008年建湖县婚姻登记情况统计
 表7-11
单位:对
年份
结婚
离婚
复婚
年份
结婚
离婚
复婚
1986
4735
256
39
1998
4915
477
92
1987
4869
291
42
1999
4823
461
89
1988
4367
265
51
2000
5015
482
93
1989
4162
234
49
2001
5169
489
101
1990
4573
312
56
2002
5273
492
97
1991
4689
328
61
2003
5295
469
98
1992
4597
300
63
2004
5313
471
102
1993
4185
309
57
2005
5469
512
87
1994
4236
403
65
2006
5212
563
82
1995
4371
425
70
2007
5350
603
76
1996
4679
458
89
2008
5696
683
81
1997
4583
491
86
第六节 老龄事业
1989年,建湖县老龄问题委员会更名为建湖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简称老龄委)。主要负责老龄工作研究、指导和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2005年5月,县委、县政府对县老龄委组成人员进行调整,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主任,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镇相应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全县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组织,明确工作职责。2008年,全县共有老年协会组织264个,其中镇、街道老年协会18个,村(居)老年协会246个。
按照国际老年人口通用标准(65周岁及以上),据全县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老年人口为3.44万人,占总人口的4.73%;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老年人口为4.4万人,占总人口的5.6%;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老年人口为6.1万人,占总人口的7.72%。90年代中后期起,全县进入老年型社会。
1997年,建湖在全省第一家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共有168名特困老人纳入保障范围。2003年起,全面启动城乡低保工作。2005年,全县7520名特困老人纳入低保生活补助范围,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得到保障,“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5.7%。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6283名特困老人进入低保。
1986年,全县共有敬老院14所,入院老人108名,其余3598名未入院的老人,实行分散供养,落实衣、食、住、医、葬等待遇,供养经费由乡镇统筹。2001年税费改革后,供养经费统一由县财政安排,敬老院养老服务机构增加到18所。2005~2008年,县内抓住省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契机,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对全县所有敬老院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2006年,恒济、颜单、高作、沿河、冈东5所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恒济镇敬老院申报国家和省级文明单位。截至2008年底,全县有敬老院16所,近湖镇2所,其他14个镇各1所,共有床位2920张,集中供养2816人。
第七节 慈善事业
2004年10月,建湖县慈善总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慈善总会成立大会。2005年3月,出台《关于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每年3月18日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出一天工资。县、镇设立捐赠站点,正常做好捐赠接待工作。2004~2008年,共募集慈善资金110多万元,在县城设立慈善超市2家,帮助城镇特困家庭解决日常必需生活用品。
第八节 其他民政事务
一、地名设置管理
1986年以来,县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相配合,对全县城乡地名、街巷道路、楼幢、城乡居民门牌统一制作设置。全县地名管理基本规范,管理组织较为健全,基本形成路巷有名,门牌有号,楼幢有标,道路标牌齐全的格局。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设置县城一级地名标牌152块,县城巷牌设标103块,县城楼牌设标466块,县城居民门牌设标3.15万块,镇村门牌设标14.5万块,204国道(上冈——草堰口段)设标12块,建宝线(沿河——建湖段)设标11块,盐淮线(上冈——建阳段)设标14块。
二、社团登记管理
1990年5月,全县举办社团登记管理业务培训班,全面启动社团登记管理工作,共登记各类社团89个(包括全县各乡镇妇联、共青团)。1998年10月,县进一步加大社团组织清理整顿力度,共注销各类社团组织72个。同时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方针,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发展一批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从2002年起,按照“降低门槛,先进入后规范”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至2008年,全县共有社团232个,其中社会团体16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9个;经济类协会98个。
三、殡葬管理
建湖县殡葬管理所于1984年8月成立。1984年以前,全县一直沿用传统土葬。1985年2月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后,全县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火化率不断提高。1991年全县火化遗体4592具,火化率达98.43%,1994年火化率达100%。1997年,全县各乡镇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执法队,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礼仪服务队,建有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骨灰装棺土葬和乱埋乱葬问题。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县殡仪馆搬迁和县级城市公墓建设列入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投入3000万元,现已完成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建阳金桥公墓交由县统一管理。
四、救助管理
1996年,成立建湖县收容遣送站。2003年10月,更名为建湖县救助管理站。2003年8月以前,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收容、遣送、安置。2003年8月以后,主要承担救助职能,共救助920多人次。
 
第四十五章 民族 宗教
 
第一节 机  构
1986~1997年,民族宗教工作由县委统战部主管,设有民族宗教事务科。1997年,成立建湖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1年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列入政府组成部门,与县委统战部合署办公。1996年,成立全县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38个宗教活动场所依法进行登记,纳入法律法规的管理范围。
第二节 民  族
1986年,境内有回、苗、壮等少数民族,分布在县城和各乡镇。1986年以后,婚嫁到境内的少数民族妇女逐年增加。至2008年底,少数民族增至32个,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1102人,其中:回族178人、满族49人、苗族434人、壮族33人、傣族16人、土家族29人、朝鲜族1人、侗族41人、布依族168人、哈尼族6人、水族12人、布朗族8人、蒙古族7人、彝族33人、佤族14人、藏族6人、瑶族2人、白族8人、拉祜族31人、畲族2人、黎族6人、傈僳族1人、纳西族1人、景颇族1人、仡佬族3人、锡伯族1人、羌族1人、普米族2人、土族1人、维吾尔族5人、哈萨克族1人、高山族1人。少数民族在县境呈散居状况。
1986年以来,全县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解决语言交流困难,对生产经营活动采取优惠照顾政策,引导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1999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少数民族扶贫资金26万元,帮扶86户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达到或超过全县人均生活水平。1999年3月,扶持少数民族同胞陈丽在冈东镇创建海郦达花卉基地,2001年8月被列为全省少数民族扶贫示范基地。2004年10月,建湖县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三节 宗  教
一、佛教
1987年初,县政府批准复建县城太平庵、庆丰太平庵、东冯清洁庵、东方清洁庵、颜单复兴庵、沿河西方庵、观音庵、如来庵、肖庄观音庵9座寺庙。1989~1998年,县政府批准复建恒济大云寺、龙王庙、新九华开山寺、南海观音庵、净土庵、颜单延寿寺、新阳泰山寺7座寺庙。1996年9月,对16座寺庙依法进行登记,并颁发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印制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1996年,结合县城改造,将太平庵迁址太平路东侧,改称罗汉院。2001~2003年,县政府批准宝塔净慧寺、建阳南林寺、上冈文庙、蒋营九龙寺4座寺庙为合法佛教活动场所。2008年,境内共有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20个,比丘尼17人,沙弥80人,沙弥尼11人。
1986年3月,县佛教协会在县城太平庵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6人,大会选举理事13人,圣照(树干仁)、仪文(郑维功)等7人被选为常务理事。圣照当选会长,仪文为副会长,下设太平、建阳、古基、钟庄、郑沟、蒋营、九龙口7个佛事活动点(组)。2001年9月,在县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增补刘汉雄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推选圣照、刘汉雄、觉贤(刘玉珍)、妙庆、曙亮、润普、立定7人为常务理事。2003年4月,推选刘汉雄为县佛教协会会长,增补真实、普正、道玉为常务理事。
建湖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有多座名寺并出过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原会长茗山法师于1996年4月带头捐资,在县城太平路东侧重建罗汉院,并出任该院方丈。1999年11月20日,茗山法师主持罗汉院大雄宝殿落成典礼,省、市、县宗教部门领导和全省100多个寺庙负责人前来祝贺。2003年起,该寺已举办4届水陆道场法会,盛况空前。2007年,罗汉院决定移址双湖公园,2008年动工建设,预计2009年竣工。新阳泰山寺原为临济宗派在苏北最大的一座道场,有苏北第一大寺称誉。重建后的泰山寺,香火鼎盛。每年“三月三”庙会期间,香客逾万人以上。2003年3月,开山寺真实大和尚升座方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祥符禅寺方丈无相和宝应宁国寺方丈明波为其主持升座仪式,开山寺由此日盛。
1996年冬~1997年春,对乱建寺庙、假僧假道乱做佛事进行专项治理,依法取缔上冈、裴刘、芦沟3处非法佛事活动点,没收香担136副。至2008年,对从事佛事活动的佛教信徒进行调查摸底,依法认定,建立名册,并认真培训,全县农村佛事活动的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2001年,东冯清洁庵、恒济新九华开山寺、沿河观音庵和颜单延寿寺4所寺庙被县评为“模范宗教活动场所”, 。2004年7月,东冯清洁庵、恒济新九华开山寺、沿河观音庵、颜单延寿寺、恒济大云寺、近湖罗汉院、新阳泰山寺、恒济观音庵8座寺庙被县评为“模范宗教活动场所”。刘汉雄会长受到市宗教局表彰。2005年6月,市宗教系统在建湖召开佛教管理现场会,推广建湖佛教管理经验。
境内佛教界人士一直重视慈善福利事业。2003年,境内先后捐款30多万元,支持全县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2005年8月15日,境内各大寺庙举行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二、基督教
1986年,全县“三定”(定点、定人、定片)堂点9个,具体是:县城教堂,钟庄镇建新,辛庄镇高风港、长春、加宏、宝塔,高作镇双界、高东、卞舍。各堂点均配有组长、传道人和财会人员。至1996年,新增草堰口镇唐墩、堰东、永丰,冈东镇火炬,上冈镇利群,冈西镇东徐、嵇舍,庆丰镇庆丰,钟庄镇钟庄,恒济镇恒丰,建阳镇杨桥,芦沟镇凌葛12个堂点。全县21个基督教场所,信徒3846人。至2008年,又新增10个堂点,分别是:近湖镇花园,建阳镇建阳,颜单镇洪河,沿河镇自强,宝塔镇辛庄,上冈镇光华、上冈、南庄,冈东镇川洋,蒋营镇蒋营,加上近湖镇太平、近湖,庆丰镇东乔,高作镇丁庄4个点,全县有堂点35处,信徒6812人。
1987年5月,召开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65人,选举“三自”委员9人,吴英华当选为主席。1992年7月,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93人,选举“三自”委员13人,吴英华连任主席。1997年5月,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17人,选举“三自”委员17人,张玉春当选为主席。
 
第四十六章 风俗 方言
 
第一节 风  俗
 
      建湖民风勤劳淳朴,忠诚笃实,宽容仁厚,尚礼重情。四时八节,生老病死,待人接物,办事兴业,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习惯,知晓并沿袭,就会被称为知礼、讲究,反之或成为笑柄。随着时代的进步,风俗习惯亦悄然变化。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全社会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创建活动,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晚婚晚育、遵纪守法、劳动致富、济贫助困、见义勇为蔚然成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本节主要记载境内美德新风,以及节庆、生日、婚嫁、丧葬、称谓、饮食、服饰等礼仪习惯,居住、出行、通信、休闲、娱乐等方面习俗已在此前有关章节中详记,故不再专录。
 
    一、美德新风
1.重教兴学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境内重教兴学之风愈加浓烈。1984年起,各村集体和群众纷纷筹资兴建校舍,添置设备,全县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当地最好的场所。1985~2000年,全县群众共集资6915.79万元。1992~2008年,县内及建湖籍在外人士捐资助学8100多万元。
让子女读书成为家长们首要任务。至2008年,全县人均接受教育程度超过12年,众多家庭皆竭尽全力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同时,利用星期假日让子女参加艺术等方面的校外学习教育,培养特长。高考、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都被视为重大的事情,高考更是全县上下关注的焦点。送考时节,许多镇、村会像过年一样热闹,学校会为考生举行壮行仪式,勉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发挥最佳水平,亲友们也会送上祝福的心愿与礼品,集镇上悬挂出预祝高中的横幅,考生车队出发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许多中小学生会自发地涌上街头送行,在为他人送上祝福的同时,也会更多地鞭策自己。高考成绩杰出的学生便会迅速地成为热议的中心,特别是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更会被人们传颂,他们的家庭也会倍受社会敬重。
1986年以来,全县高考本科达线率、录取数、万人口升学率始终居于盐城市前一、二位。1986年、2001年,建湖县先后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基础教育先进县”、“教育先进县”。
2.尊老爱幼
敬奉老人,关爱儿童,是境内传统美德。自80年代起,全县“五保”制度趋于完备。80年代中期,各乡镇先后建立敬老院,将部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2000年以来,对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不断提高供养标准。至2008年提升到每人每年1800~2400元。恒济镇敬老院被江苏省民政厅表彰为“优秀敬老院”。2006年,钟庄镇丁港村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敬老模范村”。在家庭中,敬重长辈、孝敬老人蔚然成风。颜单镇吴满玉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中华孝亲爱老之星”。
80年代以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逐步被境内城乡家庭接受,生男生女一样对待,父母双方家庭同样庆贺,男女平等,抚养、教育不分性别。1991年,建湖县被江苏省政府评为“幼儿教育先进县”。
草堰口镇政府自1995年起,使全镇28名孤儿达到“六有”:即住有房、吃有粮、穿有衣、病有医、学有校、玩有友。镇关工委副主任唐维田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委办公室联合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03年,县关工委、教育局在草堰口镇召开“助孤工程”现场推进会,至2008年全县所有孤儿都得到很好照料、培养。
近湖镇镇北社区退休职工郑步俊1995年担任社区关工委主任,牵头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安帮”小组,帮扶312名失足未成年人和“问题青年”。她还筹集资金3万多元,组织社区17名孤寡老人到北京旅游。她的先进事迹于2006年获县“十佳文明新事”奖。
2000年以来,以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农村关爱工程,成为境内城乡人民共同的自觉行为。2007年11月,江苏省农村关爱工程推进会在建湖召开。
3.自主创业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不断开放,建湖人视野不断开阔,以兴办实业、勤劳致富为荣,更加敢于激流勇进,重视自主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在县内外、省内外创办上万家企业。
90年代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境内全民、集体企业不少职工下岗,但他们不气馁、不懈怠,自主创业,勇闯市场。县印刷厂下岗职工陈亚红白手起家,组织下岗姐妹,兴办棒针衫厂,2003年又创办宏泰百利服饰公司,2008年创利税797万元。陈亚红于2008年12月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1993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行政事业单位敞开大门,让企业挑选技术管理人才。是年,200多名县级机关干部奔赴经济建设一线。此后,一些在编在岗的县处级、科局级干部主动停职、辞职,自主经商创业,一度被媒体称之为“建湖现象”。
2003年,县举行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创业之星”评选。是年3月,吴重言获江苏省首届创业之星称号。2007年,在江苏省第三届“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县内就有徐向阳、徐永林、陈兆阳、陈永军、陈亚红、朱汉文6位创业者获得“江苏省创业之星”称号。
嘉汇米业有限公司符红兵、华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夕忠,于2005年被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4.乐善好施
1991年、2003年境内发生洪涝灾害,2005年境内发生“4·20”龙卷风灾害,以及1998年南方抗洪、2008年南方严重冰雪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县内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纷纷自觉自愿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无私援助,还有人自发去做自愿者。
90年代,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年初或年底捐款,支持县政府为民办实事。许多企业负责人捐款捐物支持兴办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发展教育事业、修桥铺路等。
建湖籍上海退休高级警官程立斌为家乡修建10座“三农桥”,被评为全市2004年度“十佳文明新事”。
庆丰镇戴有洪祖孙三代40多年来,义务修桥20多座,铺路近15千米。其子戴功琪、戴功富打工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每年接纳家乡劳动力近千人到山东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他们先后12次捐助家乡公益事业,数十次捐助特困乡邻和亲戚朋友,累计70多万元。儿媳孙凤英、吴广美多次出钱帮公公修桥铺路。孙女、孙子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家的先进事迹先后被《盐阜大众报》、《中国老年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05年获建湖县、盐城市“十佳文明新事”奖,并获省第九届“新人新事提名奖”。
1987年,县城湖中小学五年级学生颜海霞(后升入建湖县第二中学),将父母给自己1.6元压岁钱寄往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成为北京亚运会捐款第一人。
交通系统职工曹翠花婚前主动领养2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幼儿(分别为3岁、7个月),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婚后不久,又将父亲过世、母亲改嫁的中学生王再兵接到家里吃住,并资助该生读完高中、大学、研究生,直至工作。1991年起,她为县内敬老院400多位老人每人做了一双合脚的布鞋,还为33名外地求助人员做过布鞋。长期服侍多病的公婆,从无怨言。其事迹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新事”,她被评为江苏省“百名孝星”。
5.见义勇为
1992年4月,上冈镇冈南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赵忠文、吴其山晚自修后回家时,在学校附近的原204国道上,发现歹徒正实施流氓犯罪,他们不惧歹徒恫吓、暴力,勇敢地将其制服并扭送到公安机关,被盐城市政法委、团市委联合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1994年,在建阳中学读初三的女学生杨红梅奋不顾身抢救落水老人,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新人新事”,并获首届“宋庆龄奖学金”。
2001年7月30日,一客船被龙卷风掀翻戛粮河中,建阳镇李庄村村民周秀成听到呼救声,迅即将自家的小水泥船撑向事发中心,和闻讯赶来的其他村民一起奋勇救助,20多名乘客和船员全部得救。他一人救起13人的义举,得到广泛赞誉。200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英雄”。
2001年10月19日,建阳镇路墩村村民路元兵,路经该村胜利桥北时,见一歹徒作案后逃跑,便紧追不放,并与之激烈搏斗,不顾威胁利诱,终于擒获作案10多起的抢劫强奸犯。2002年5月,被省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1999年以来,庆丰镇廖庄村村民高光明,先后20多次见义勇为。2006年,路遇一女青年下班路上突遭流窜来的歹徒抢劫,立即骑上摩托车追赶歹徒,在殊死博斗中,其左肩背被严重砍伤,仍坚持制服歹徒。2006年被提名为“感动盐城人物”,2007年被盐城市政府表彰为“平安卫士。”
 
    二、节庆习俗
1999年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年、节纪念日放假制度,2008年又作了新的调整。详见第二十八章第六节《人事管理》。
春节 境内最重要的节日。进入农历腊月即开始忙年,置办年货、新衣。80年代,一般每人一件新衣过年,此后则渐为每人一套新衣。2000年以后,一般家庭每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换新装。腊月二十四夜之前,完成扫尘、浆洗、理发等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除夕,贴福字、贴年画、贴春联,吃年夜饭,入夜燃放烟花。正月初一凌晨,家家争先开门,燃放鞭炮烟花,吃汤圆或是年糕。出外拜年时,人人笑脸相迎,互致新春祝福。正月初二,新婚夫妻一起去父母家拜年。正月初五,又叫过小年,早晨也要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拜年也就结束了。
80年代以来,建湖春节习俗变化较大的是两样:一是90年代以前,一般家庭都会在除夕吃顿团圆饭,通常是在晚上,又叫年夜饭。90年代开始,电视逐步普及,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渐成习俗,许多人家把团圆饭改在中午。儿子媳妇通常带领自己的子女团聚到父母所在之处吃年夜饭。2000年以后,城镇很多家庭喜欢安排到宾馆酒店,也有的是几个近亲家庭一起吃团圆饭的。团圆饭主要有羹、肉圆、膘、藕粉圆。一般会上一道杂烩菜,由肉片、茨菰片、豆荚干、豆腐、卜页等烧制而成,称之为“平安菜”。最后一道菜通常是红烧鲫鱼,此道菜可吃可不吃,取“年年有余”吉祥之意。二是90年代以前,元宵节常组织踩高跷、划湖船、赏灯、猜谜等游园彩街活动,后为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很少组织此类大型活动。
80年代以来,春节前夕,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单, 位组织慰问革命功臣、军烈属和离退休干部,慰问“五保”老人、下岗职工、困难家庭等。90年代起,每年举办回乡过节人士团拜活动、工商企业厂长经理新春联谊活动,激励在新年作出更大贡献。
清明节 境内祭祀先人、纪念已故亲人的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清明节前或当天到墓前祭拜已故亲人,在农村还会对亲人坟墓进行培土整修,又称为填坟。是日,学校要带领学生、机关单位组织青年职工凭吊先烈英灵,敬献花圈,讲述英雄事迹,缅怀先烈遗志。一些人还会成群结伴,春游踏青、野营野餐,开展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文体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时兴吃粽子,在门檐上插蒲悬艾草,用红布条扎大蒜头悬挂门庭,禳邪招福,俗说“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人们还用艾草、菖蒲、大蒜皮熬水喷洒房前屋后,去邪避毒。节后女儿回娘家吃饭,谓之吃馊粽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亦叫团圆节。是日,有吃月饼、赏月的习惯,在外地的家人一般都要赶回家过节团圆。中秋节前,晚辈送礼品给亲戚长辈,称之为敬节。未婚女婿送月饼、鸭子、鱼肉等礼物给准岳父母家,称之为追节。
其他节庆习俗 境内对农历冬至相当重视,冬至前一日称小冬,当日称大冬。一般家, 庭会团聚在一起,在小冬或大冬上坟祭扫,纪念先人。此外,境内立夏时有吃煮蛋、吃藕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日亦为祭奠先人的日子;立秋有吃瓜的习俗,叫啃秋或咬秋;重阳节农村有吃饼的习惯,此节近年渐受重视,人们为老人举行各种活动,会到敬老院去慰问,以倡扬尊老敬老之风;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其他法定节日,各单位都会按时举行纪念活动,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表彰会、庆祝会,组织文体活动或是旅游。90年代后期开始,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习俗也渐受青年人的青睐,星级宾馆、大的商场借机宣传展示,招揽生意。
 
   三、生日习俗
儿童生日 境内历来重视子女出生。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增多,子女出生更成为家庭头等大事,亲友均来祝贺。孩子出生一个月,会设满月酒答谢亲友。周岁生日又叫头生日,亲友都会送礼庆贺,主家设家宴款待。10岁生日由外婆家做。
成人礼 成人礼渐被重视。境内青年人20岁生日,父母会为其举办生日宴,视为成人礼。2000年以来,青年人年满18周岁时,学校会举行集体成人礼仪活动,家庭也会设宴庆贺,通常父母长辈讲些激励学习上进的祝语,孩子自己则表示努力向上的决心。
成人生日 岳父母在女婿婚后第一次过生日或女婿满30岁生日时, ,带着礼, 品到女婿家去做生日。女婿以长寿面和果品、糕饼等回敬岳父母。女儿出嫁后在婆家第一次过生日,娘家带上面、馒头、糕、粽、鱼肉等贺礼,谓之交生日。特定年龄又有特定称呼,如“贺60”、“祝古稀”、“庆80”等等。寿礼一般在50岁以上才开始举行,60岁以前叫过生日、做生日,60岁及以后则称为做寿。逢十为做整生日。做生日又常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寿辰的前夕亲友的寿礼都先行送到,晚上先由儿女设宴为寿星庆寿,并款待宾客,叫“暖寿”。寿辰正日,宾客云集,向寿星道贺。寿宴席终辞宴时,主人家则将祝寿的寿桃、寿面等少许回赠宾客,80岁以上常会加赠精致饭碗,称之为“寿碗”。
 
   四、婚嫁习俗
过去境内男女婚事多有请媒、定亲、下彩礼、送日子之说,此类礼节已逐步退出。现在多数为自由恋爱,即使经人介绍,婚嫁之事亦多为男女双方及家人直接协商确定。90年代,曾兴起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至2000年以后也少有举办。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加之经济条件改善,在家庭中,子女婚嫁成为与子女出生、升学并重的事情。繁文缛节较过去减少,但攀比铺张较过去为盛。
 
   五、丧葬习俗
城镇居民和工作人员家庭处理丧葬事宜,一般采用新式丧葬礼仪,家中布置灵堂,发丧后,亲友们均前去吊唁表示哀悼,可送花圈、挽幛、挽联等。在殡仪馆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亲友、同事等前往参加。亲戚在公墓举行骨灰盒安放仪式。农村多采用旧式丧葬礼仪,特别是2000年以来,骨灰棺木葬悄然抬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六、称谓习俗
工作称谓 上级称呼下级、同级之间称呼,有职务的会以姓加职务来称呼,没有职务的会在姓前加“老”、“小”,有时也会在姓后加上亲戚类称谓“大爷”、“大姑(读为bu”之类。有时为了表示亲热和睦,对双字名的也会去姓而称呼名字。下级称呼上级,基本上是姓加上职务,对称时也会去姓而直接称呼职务,如果上级是局长、科长、股长,也会省略“长”字。企业中下级称呼企业主要负责人则常用“老板”、“董事长”,有时机关单位里也会以“公家”或借用“老板”来称呼一把手。
亲戚称谓 长辈:曾祖父母口语中称老太爷、老太太;外曾祖父母口语中称为外老太爷、外老太太。祖父母,称爹爹、奶奶;外祖父母称外公、外婆或称外公爹爹(读为嗲嗲)与外婆奶奶。父亲、岳父或公公,城镇多称爸,乡村大多称爹(读为嗲)、爷;母亲、岳母或婆婆,城乡均称妈妈。伯父母、叔父母一般依次称为大爷、大妈(婶)、二爷、二妈(婶)等;其中年龄最大的伯父多称大伯,而年龄最小的叔父母则多称为老爷、老妈。姑父母一般依次称为大姑爷、大姑、二姑爷、二姑等,其中年龄最小的姑父母通常称为老姑爷、老姑;舅父母一般依次称为大舅舅、大舅妈(姆)、二舅舅、二舅妈(姆),其中年龄最小的舅父母称老舅舅、老舅妈(姆);如一个舅舅则称舅舅、舅妈(姆);姨父母一般依次称为大姨丈(父)、大姨娘、二姨丈(父)、二姨娘等,其中年龄最小的称老姨丈(父)、老姨娘。
平辈:兄、嫂一般依次称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等;弟媳一般呼名,亦有称弟弟、妹妹。姐姐、姐夫一般依次称为大姐、大姐夫、二姐、二姐夫,亦有称姐夫为哥哥;妹妹一般依次称大妹、二妹,妹婿通常在其姓前加“小”,如小李、小王等,对妹妹、妹婿也有直呼其名的。堂兄弟、堂姐妹及其配偶的称谓与上述相同;表兄弟、表姐妹、姨兄弟、姨姐妹及其配偶的称谓亦与以上类同,有的则在前面分别加上“表”或“姨”字。
儿女结亲后,亲家双方父母称亲家公(翁)、亲家母(姆)。儿女称双方父母为爸、妈。未过门女婿称岳父、岳母为丈人、丈母娘。
建湖称呼亲戚的特点有:①婚后男女双方随对方称呼父母和所有亲戚;②夫妻有了小孩后,随子女称呼亲戚,也就是给别人长一辈,意在给子女示范教导;③长辈喜欢称与自己年龄差距较大的晚辈为“宝宝”、“宝贝”。
社交称谓 日常生活交际中,对年龄差距较大的长者,乡村多称老爹爹、老奶奶,城镇则多称为老先生、老师傅、老同志、老太太;对年龄相仿的,乡村多称大爷、大妈或大哥、大嫂,城镇则多称为师傅、同志、大姑、小姐等;对年幼的,乡村称为小大爷、小弟弟、小姑娘、小妹妹,城镇多称作小朋友。
在工厂企业的职工之间,对直接带自己的师傅,通常称师傅,而对其他师傅则往往要在前面加上对方的姓氏,如李师傅、王师傅等。
在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学生多称老师为先生,称老师的妻子为师娘;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老师,老师对学生则直呼其名。
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人们之间常以“同志”统称;90年代后,则多以师傅、老板、先生来称呼男性中青年。
 
    七、饮食服饰习俗
饮食习俗 境内传统上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习惯两粥一饭。在农村,逢农忙时除一日三餐外大多附以早茶(早点)、节晌(腰点)。70年代后期,由于粮食产量逐渐上升,正常年景,农家终年以米为食,佐以焦屑(糯米面、粳米面,或麦面混合炒熟)、麦饼、米饼之类,作为调剂口味之用。农忙之际,多为两干一稀,中等以上人家中餐可有普通素菜和少量荤菜及小鱼小虾调剂味口。节日或有来客以外,很少食肉,多数人家副食品为萝卜、瓜菜之类。吃稀饭时,菜肴以咸菜、萝卜干为主,杂以咸蛋、酱菜、豆类。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人家改为每日两干一稀,早餐除稀饭外,伴以米饼、麦饼、面条,中、晚两餐多为一菜至数菜一汤。2000年以来,更多讲究营养搭配,防止生富贵病。
服饰习俗 服装:70年代,服装款式变化较大,开始流行小筒裤。80年代,时兴喇叭裤。后又风行西装、牛仔裤、香港衫、羽绒服、滑雪衫、T恤衫、航空服,尤其女性广为流行着春秋衫、紧身衫、百褶裙、吊带裙、连衣裙、超短裙和各种毛线针织品外衫。童装变化更大,除成人流行的款式外,还出现海军衫、背带裤、中筋裤、蝴蝶裙、小披风等式样。2000年以来,着装不断翻新,男子多为西服、套装,女子多为西服套裙、连衣裙、旗袍等。
容饰:80年代,发型变化较大,男性烫发、西甩头、大包头、短披发并留长鬓角。中老年人仍然为分头、平头。男女老年染发、烫发较为普遍,流行黄、黑颜色。男性中青年发式有青年式、游泳式、自由式、有缝式、无缝式等;女性中青年大多烫发,发式主要有波浪式、花辫式、爆炸式、奔式、瀑布式、双花式、单花式,一般中青年妇女以披长发为主。
解放前,境内颇多迷信活动,赌博、吸毒等陋习为祸甚深。解放后,封建迷信渐被破除,丑陋恶习亦被扫除殆尽。8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人们发家致富心切,看风水、求神拜佛、放焰口、算命打卦等迷信活动渐有抬头,赌博活动屡禁不止。此外,摆阔攀比、奢侈浪费之风也愈演愈烈,生日满月、升学升级、乔迁贺搬、奠基开业等常常盛宴豪席。婚嫁之事更是相互攀比,再加上境内旧有闹翁媳的不良习俗,更致丑陋不堪、洋相百出,还名曰“闹发”,实在亟待彻底改变。
 
第二节 方  言
图7-5 方言词典
建湖话属江淮方言区。与盐城话、阜宁话同属一个系统,合称盐阜方言。庆丰、上冈南部地区其语言与盐城话相近,语言上主要是复合韵母单音化现象比较突出;宝塔、高作北部、钟庄北部其语言与阜宁话相近,语言上主要是z、c、s(zh、ch、sh)混入j、q、x。建湖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差别不大,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在词汇上则介于二者之间。建湖方言在苏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流传与淮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961年,建湖方言被正式确立为淮剧舞台语言。
一、方音
建湖方言在继承传统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语音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但至2008年,凡系统异音,如平翘舌、前后鼻、nrl三音合一、有入声、无卷舌元音五大差异,仍未有明显变化。首部《建湖县志》由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家考证方音,编制同音字表,且确立15个入声韵(注:月域、切业、杂鸭三部同韵,实为12个入声韵)收录于同音字表之中。本志依据前志审定的声母、韵母、声调,编制《建湖方音与普通话变音对照表》,举例显明两者之对应规律。
普通话与建湖方音语音变化规律对照表
(一)大宗变音对照表
1.平翘舌音合并字表:
(1)zh—z
炸渣—咋、债—在再、站展—咱暂、章张—脏赃、找招—早造、遮—则择、这—贼、真镇—怎谮、正整—增赠、之制—字自、众中—总宗、周州—走奏、主珠—足组、专赚—钻纂、追坠—最嘴、准谆—尊遵、捉桌—做坐
(2)ch—c
插查—擦礤、柴拆—才采、产缠—参蚕、昌常—仓藏、朝超—草操、车彻—侧策、趁辰—岑涔、成呈—层曾、吃池—次此、充冲—从匆、抽愁—凑腠、初除—粗、川传—窜篡、吹垂—脆催、春纯—存村、戳绰—错挫
(3)sh—s
沙啥—洒撒、晒筛—腮鳃、山闪—三散、商上—桑丧、烧稍—嫂扫、社射—色涩、身深—森、声生—僧、是使—丝思、手收—搜擞、书树—素苏、拴闩—酸算、水税—岁随、顺瞬—孙损、说朔—所锁
2.前后鼻音合并字表:
(4)ing—in
兵并—宾濒、平凭—品聘、名明—民敏、宁柠—您、领另—林临、静静—进今、请轻—亲勤、形星—心新
(5)eng—en
等灯—扽、能—嫩恁、更耕—根亘、坑铿—肯恳、恒衡—很痕、增赠—怎谮、整正—真镇、曾层—岑涔、成呈—趁臣、僧—森、声生—身深、仍扔—人任
3.n、r、l三音合一字表:
(6)n—l
那拿—拉垃、奶耐—来赖、南男—兰栏、囊馕—狼郎、闹脑—老劳、讷—勒、内—类泪、能—冷棱、逆溺—力立、年念—连联、娘酿—良亮、鸟袅—了料、捏镍—列裂、您—林临、宁柠—零铃、牛扭—流留、农浓—龙笼、耨—楼漏、努奴—炉卢、女—吕铝、暖—卵銮、虐疟—略掠、糯挪—罗摞
(7)r—l
然染—脸连、让瓤—浪狼、饶绕—劳老、热—列烈、人任—冷棱、仍扔—冷棱、日—勒、绒茸—龙笼、软—卵、锐睿—类泪、润闰—论轮、若弱—落洛
(二)部分音节规律性变化字表
1.er—ao
二而耳儿尔贰
2.rong—yong
容融溶熔榕嵘荣蝾
3.eng—ong
翁瓮蹦绷甭崩迸蚌风封逢缝蜂丰枫峰锋碰捧棚蓬朋彭鹏蒙猛梦盟孟懵
4.wan—won
完碗段短团管换欢宽銮乱暖软阮搬潘
5.声母j、q、x、与g、k、h对照(前为普通话读音,后为建湖方言拟音,下同)
jia夹ga、jie街gai、jiao角ge、qia卡ka、xian咸han、xie鞋hai、xie蟹hai
6.声母zh、ch、sh、z、c、s与j、q、x对照
chi吃qi、shan闪xian、xue靴sui
7.ya—a,yan—an
ya丫桠挜a、yan眼淹掩雁颜晏an
(三)个别变音字表
beng蚌bong、beng泵bang、cai猜cuai、hei黑he、huan环kuan、huan缓wan、ji嵇yi、kuo括gua、mi秘bi、miu谬liu、qiao壳ke、ning凝yin、qing倾qiong、rui瑞sui、sheng剩cen、shi十se、xiang祥详qiang、xie斜qia、xu徐qu、yan淹an、ye也ai、yi役疫yue、ying硬en、yu域yue、zhai摘ze、zhai窄ze、zhao着za、zuo作za
二、方言词语
建湖方言词语,从流行域角度讲,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语词,仅仅流行在口语上,如罢不唠(算了)、多晚(何时)、该个(今天)、落头(地方、空间)、梅个(明天)、头上来(开始)、头先(以前)、先大头(从前)之类,书面上都自然地转化为普通话词语。第二类是泛方言词,如靠船下篙、肉滚滚、结结巴巴、刮刮叫等,虽说建湖境内流行,但外地也广泛流行,远远超过淮剧流行的范围,有的已为普通话吸收。第三类是方言词,也可称之为单纯类方言词,它既不像土语词那样范围狭窄,又不像泛方言词语那样范围广阔,介之于两者之间。当然,要绝对区分出土语词、方言词、泛方言词,有时还是比较困难的。本节略举数例。由于许多建湖方言的汉字写法尚无定论,本节只是依据通常的拟音写法。
   1.常用词语 
捱罢:明摆着的意思。
捱菜:固执,不灵活。
懊憾:亦作懊恨,懊悔。
半顿:不遵常理,易耍脾气,二半吊子。
逼鼠:有威信、有慑服力。
拨唆:摆布别人。
吃逼:害怕。
充军:古代刑罚,指责人在外面乱转。
目 充 盹:打瞌睡;头脑不清醒。
杵塞人:顶撞人。
促寿:骂人短寿;表示奇怪、怪异;为人阴损。
抖活:为摆谱而乱花钱。
翻巴:折腾、喜卖弄。
犯嫌:讨人嫌。
刮窍:窍门。
椁道:名堂。
哼吞:做事不干脆。
齁摸:教训、收拾别人。
獾躁:动作迅速。
尖串:聪明;会算计。
考较:讲究。
历碎:循序渐进,慢慢进展。
谋摸:想方设法占别人便宜。
懦耐:顺从、听话,性格懦弱。
沤薮:积蓄;话里有话,城府很深。
泼绰:丰盛富足。
撬夹:没摆平,有矛盾。
勤力:勤劳卖力。
水话:不诚实不算数的话。
条饬:办事圆满。
焐燥:天气闷热;办事窝囊产生难受的感觉。
习霍:办事不稳重。
雪滑:事情办得很圆满。
讶怪:反复询问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
逸当:做事不急不躁,一字一板。
洋盘:中看不中用。
硬正:硬气,过得硬。
圆成:说好话、打圆场。
直抔:推卸责任。
找摸:找茬。
足见:不多的意见。
作兴:应该、可以这样做。
2.方言惯用语
肮头脑:皱眉头,对烦心的人或事表示讨厌的情绪。
宝石库:非常珍贵的东西。
本铎本:不赚不赔。
逼邪气:一身正气。
睬他二万、睬他二年半:根本不予理睬。
打失惊:惊诧。
大差不差:大差不离,欠缺不多。
捣窝棚:内部人捣乱。
逗谷子:逗心窝子,对路数。
拱浪间子:总是抓不住机遇。
乖乖隆的咚:叹词,表示惊异。
憨昧心:心中有数,故意装佯。
后手翘:最后努力并得到好结果。
湖海心事:痴心妄想,难以实现。
精调子:精力(很足)。
扛木梢:受人挑唆做错事。
没腔气:没多大利益与前途。
没面纱:拿不出,不擅交际。
没头端:水淹过头,喻指陷入严重困境。
闷头桩:喻指暗地伤人的人,或是叛逆者。
抔干净身子:逃脱干系。
斜丝瓜子:又作斜头公鸡。脾气倔强的人。
嘶啊哈的:冷得嘴边不断呵气。
他对他:还是原来老样子。
提线子:提醒、提起话头。
稳铎钉:事情肯定能办成。
下河掉:掉下河。淮剧有曲牌名“下河调”,谐音。
下手把子:助手。
小没娘子:①小鱼;②贬指小人物。
兴筒子:办事积极性很高的人。
雄脚子:能干人。
噱头丝:小花招。
一刮连二刮:连续做,不停歇。
一式水:完全一样、一致。
意思干:简略地表示。
长长眼:参谋参谋。
吱牙鬼:不庄重的人。
中心圆子:领导或长辈心目中最满意的人。
3.方言成语
不癫不实:轻狂的样子。
痴猫守窟:守株待兔。
出马三相:少年时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大摆若局: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刀刀见皮:①处处不让;②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中心实质。
昏头六目 充 :昏头昏脑的样子。
坑头坑脑:一心一意。
老干皮味:老气橫秋。
人多打夯: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
神气六国:得意忘形的样子。
十粒五双:①豆谷籽粒饱满;②喻人员齐整。
一嗤一秃:也作他一嗤你一秃。被多人嗤之以鼻。
一冲之性:一时冲动。
知五识六:乱布派人。
有命没毛:形容十分危险。
坐家三品:坐在家里端架子得罪人。
4.方言习语
扒住人家下巴箍子摇。(求人)
把点颜色开染坊。(不识惯,登鼻子上脸)
半顿鬼,喝露水。(批评不通情理)
半截长鱼半截蛇。(不协调,前后不一致)
半夜上扬州,天亮还在锅门口。(慢性子、做事拖拉)
财大不上卦。(开价太高,达不到目的)
苍蝇碰不着鼻子。(一点批评不得)
扯动荷花带动藕。(牵扯到很多人)
吃沼虾等不得红。(急性子)
出出不离穆桂英。(关键人物)
打枪把媒子打得了。(伤害了联络中介的人)
兜住黄豆没锅炒。(人在气头上,没茬找茬)
多根头发多个结。(头绪多,问题就多)
多嘴人吃多嘴包子。(少管闲事,少说为佳)
光棍吃肉毛朝里。(别没事找事)
欢喜他八只眼。(不喜欢)
焦的叔伯心思。(多余的思考、顾忌)
脚大脸厚不怕丑。(敢说敢做)
老实人做干淡事。(老实人做了不合常理的事)
老鼠窟里倒拔蛇。(倒账很困难)
拎起来不像粽子,耷下去不像糍粑。(没主见没能力,无法帮扶)
六大碗一齐捧。(尽其所有,竭尽所能)
砻糠搓绳,难为起头之人。(感谢提携介绍之人)
马良独修金山寺,不用江南一锹泥。(做好事又不为难当地人)
没得个实心菩萨。(人总是有私心杂念的)
没上过抽丝板子。(未经过严格训练)
牛脚塘里淹死人。(小处不小心,结果出大问题)
牛扣桩上又是老。(劝人尽力干活做事)
螃蟹捆不住捆鸭蛋。(拣孬人欺)
泡灰也能发发热。(地位低、能力差的人偶尔也能发挥作用)
取到鱼,艎板会说话。(实绩胜于雄辩)
任倒酱缸,不倒酱架子。(好摆架子)
烧饼入了猫子口。(收不回头)
树扳倒了捉乌鸦。(机械地寻根究底)
说不出个米和豆子来。(说不出道道)
说出名堂把钱。(有理就行)
说的比唱的好听。(说话圆滑)
说话往人耳朵眼子里横。(话不中听)
先把自己六大碗盛起来。(办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心窝膛子没得满。(人心不足)
眼一翻,认不得个张老三。(翻脸不认人)
依了草鞋戳了脚。(轻信他人而吃亏)
一个番瓜抵多少扁豆荚子。(喻要抓重点)
硬揢蒸子糕。(强行做某件事)
在老鼠尾巴上摇呢。(把握不大)
枣子吃得了,核子在心里。(记仇)
砖头榴子往人眼睛里塞。(说话做事太过分)
嘴皮子说勚得了。(说过若干遍仍不听不信)
嘴伸八丈长说人。(只知批评指责别人,不知自我批评)
5.方言谚语
春风抬老牛。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怕寸水。
打鱼不在早晚,日落酉时再看。
稻倒压满仓,麦倒一把糠。
稻老要养,麦老要抢。
豆三麦六,菜籽一宿。
风凉的茄子,自在的冬瓜。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梅里西风时里雨,时里西风暂时雨。
一尺不通,万丈无功。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雨纷纷。
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过寒干。
春雾暖,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大旱难逃五月十三。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腊月不冷,六畜不稳。
卯时雷,饭后雨。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鸭子迟上架,不久有雨下。
任叫烂了盆,不叫胀了人。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6.方言歇后语
草帽没边子——顶好。
车桥锣鼓——各打各的。
扽住尾巴烧毛鱼——拣急的来。
斗大铃铛——摇不响。
二亩田结一个大瓜——愣种。
饭锅头上贴饼——笼日子。
高马庄吃春叙酒——各不相扰。
镰刀刮胡子——呱(剐)嘴。
老鼠拖板锨——大头子在后边。
六只鸭蛋——有一手。
砻糠搓绳——起头难。
芦席筒子垫屁股——拿人做(坐)人。
麻雀子下鹅蛋——振起来喊。
牛把磙子偷吃得嘞——没处对真。
皮匠不带锥子——真(针)好。
皮匠店失火——搬楦子。
桥桩上的螺螺——死不丢。
三官殿看牌——不依主家。
桑树枣子擦眉毛——紫了眼。
收成的董事——芝麻不让。
手指丫长毛——老手。
孙大鹏吆蝗虫——吃得了又见人。
泰州的灯笼——没影子。
土地老爷门朝北——多管一方。
瓦锅腔——不用搪。
王妈妈把猪食——吃是一顿,不吃也是一顿。
王妈妈铎猪圈——一定门朝南。
王文虎写退婚——大字夹小字。
乡下人卖磙子——没心打场。
小张郎讨饭——来去赶不上。
新兴场膏药——瘫(摊)下来了。
洋辣子掉下火盆——有命没毛。
阴天拖穰草——越拖越重。
萤火虫屁股——小量(亮)。
灶锅老爷上西天——有一说一。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