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唐家大桥的变迁(唐光忠)

发布日期:2012/3/8 8:57:07  阅读:3142  【字体:
 

 

唐家大桥,坊间又称唐家大桥口,大桥口,唐大桥、唐桥,唐家桥,位于今建湖县高作镇西境。

唐家大桥原来是纯木质结构。从我记事记得系三节跳即三孔大桥。约5尺宽,两边有木质栏杆。栏杆下部各有一根铁链子,铁链子很粗,印象中比鸭蛋还粗些。

唐家大桥,所谓大,历史以来,民间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俗而自然的一般将物品、房屋或桥等之类分为大、中、小。比如桥,一节跳通常叫小桥,而两节跳以上就称为大桥,唐家大桥三节跳,自然是大桥一类了。

唐家大桥座落在洗泥沟折北约150米处,桥身东西走向,四通八达。桥东头原系谭姓地段,向北方向是可通往朦胧宝塔之路,向东可通往季墩、高作方向,桥西头原系我家田地地段,往西经过唐家大桥庄西头折南是向官渡方向之路,往南顺河岸边往前约200米处过小桥,是向斜港、赵墩、建阳方向之路。大桥距南北流向的戛粮河东岸约一里路,是陆上一条重要通道的桥,也是洗泥沟三公里之遥的水上唯一的一座大桥。

在维修方面,据堂兄唐棠的《家史的回忆》中记载:“有一次,这座桥坏了,谭三爹想要和我大伯父唐如好一起修这个桥,他老人家拒绝了,说我祖宗能造桥,我就能修桥,他把自己东河边四棵杨树锯下修桥,请我堂哥唐光富帮忙修桥,这个桥是唐家的古桥。”

唐家大桥到底是什么年代建造的,我不清楚。我认为也难于考证。但我查阅,我大哥光来等1995年新修《盐城唐洗泥沟支谱》中记载:“我们五世祖仰泉公,从唐家湾迁至戛粮河东岸洗泥沟口……,到了七世祖‘甫’辈昆仲,为了往来耕作方便,就在宅东洗泥沟折北处架了一道大桥。”(第7页)又据《 盐城唐氏宗谱》卷三(012)中记载“升候,文甫长子,配许氏,生不详,合葬戛粮河东陈家圢西北姚姓田内,立茔五穴墓地一亩三分,东南向,子一,仲伦。”1958年平墓中已就地深埋。姚姓是住在洗泥沟北岸陈家圢的西北处。

唐家大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乱期间,为防止日本鬼子的汽油船,在大桥的南侧水中打下不少木桩。在解放战争中,民主政府进行“反扫荡”,有一次全高作区统一行动,为防止国民党军通过,将主要通道的桥面板拆掉,唐家大桥的中节也拆了,为阻断敌人扫荡作了贡献。

唐家大桥远近邻舍皆知,在1941年初共产党建立地方政权,此桥所在村定名唐桥村,及后来创建唐桥小学校,到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改为唐桥大队。由于唐姓望族,《洗泥沟支谱》中记载:“人口增殖,唐姓聚居的村落,也就以桥名之为唐大桥了,直至现在军事图、水利图上都是这样标名的(第7页)”,《盐城唐氏宗谱》,卷一(047)中记载:“由苏迁盐移居洗泥沟戛粮河,今高作卞舍,唐家大桥及阜宁公兴等处。”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发大水,是几十年以来的一次大水灾,当时我在县中读书,放假回家时,见稻田全淹了,我参加踏脚车排水、做圩、打埧,为阻挡上游水经戛粮河倒灌洗泥沟,于是组织人员抢打大桥下边的坝,我也参加挖泥块打坝。大水退后由于大桥已逐渐损坏,便只挖开中节流水,此后变为一节桥了。我爸爸1955年起打的小簖,就是在此桥孔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政府逐渐对群众生活中公益性服务强化,将大桥迁移到向东约400米处,系原唐光涛和姚世美两家大田搭界的大路的北端洗泥沟上,桥变之南北走向,此桥每节以两块水泥板铺就,建成了全水泥板结构,仍是三节长,新桥建成,更便于群众进出交通的往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交通的发展,人的流量增大,各种车辆增多了,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水泥板桥的承载力小,又落伍了。2005年前后,在大力发展乡村公路中又是一个机遇。距原水泥板大桥向西约200米处,建设了两车道的水泥路面的公路,唐大桥再次发生了巨变,又改建成水泥整板基础的平桥,在桥的栏杆中央刻着“唐家桥”三个大字。

唐家桥的平坦,促进人们理想的脚步。

唐家桥是一座古桥,是一条彩带,是一座幸福桥,如若将来桥的拓宽或高速公路跨越洗泥沟,唐家桥会更高更大更雄伟,守候和恭迎着人们走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201112月)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