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间工艺 > 正文

流光溢彩李家庄

发布日期:2011/10/18 10:47:00  阅读:3475  【字体:
 
李世安     金之愚
 
    建湖素有“花炮之乡”的美誉,全县花(烟花)炮(爆竹与鞭炮)年产量占了江苏全省的百分之八十,在全国位列第四,而建湖花炮生产的发端地则在李庄。
 
    李庄位于近湖镇南郊,地处古老的西塘河畔。李庄鞭炮的创业史,反映了建湖传统产业发展的历程,也是建湖民营工商业兴盛的一个缩影。
 
塘河边来了能干人    李兴山创办鞭炮业
 
    花炮是我国传统工艺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建湖花炮从李庄走来,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李庄《李氏宗谱》记述,李庄花炮的开创人名叫李兴山,原先在苏州做烟花爆竹手艺。明初“洪武赶散”时,李兴山举家迁至盐城西北乡湖垛镇的南郊定居。这地方,后来就易名为李庄。
 
    黑火药问世后不久,李兴山的先祖就在苏州阊门附近开了一爿爆竹店,自产自销,业务相当不赖。原先的爆竹是将火药灌进竹筒,再将筒口封实,外曳一根可燃的纸捻作为引线。一旦点燃引线,竹筒即行爆竹升空,声震四野。小竹筒声音清脆,大竹筒声若洪雷。“爆竹”一名,即由此而来。出于材料与成本的考虑,人们又将竹筒改为纸筒,还用药线将许多小爆竹编串在一起,像一根长长的鞭子,从一端点燃,小爆竹一一相继爆炸,发出连续不绝的响声,这便是后来的鞭炮(建湖人呼作“小鞭”)。出生于鞭炮世家的李兴山,在李庄“卷纸作筒,实以硝磺”,精心制作小籽鞭和单响(只响一声的爆竹),接着又研制了天地炮,即一响使其升空后,在空中又炸一响,所以亦名双响。这些产品一经附近商店和民家喜庆、酬神时使用,立刻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销路日见其好,需求日见其多。李兴山为人忠实大方,乐于帮助他人,对技术毫不保守。不管是李姓还是外姓,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他总是热心指点,认真传教,所以他的传人特别多,而李庄的鞭炮也由此得以代代相传,蜚声于苏北里下河地区和安徽淮北广大地带。
 
    李兴山是李庄鞭炮的创业人,被奉为建湖花炮行业的师祖。李兴山去世后,人们将他礼葬于李庄小街的西侧,墓前还为他立了碑,碑背面镌刻的铭文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文字亦因年代久远而漫漶不清,但人们对他的怀念却始终是那么深切。每年清明前后,李姓后代和业内传人都会来到他的墓前,凭吊、祭祀这位花炮行业的一代宗师。至今,每当建湖花炮研发出新的品种,都要拿到李兴山墓前试放,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李庄人传好接力棒      鞭炮业呈现大繁荣
 
    到了清末民初,李庄已发展成为以生产、营销烟花爆竹为主的鞭炮庄。在建湖全境流传着一句歇后语:李庄的鞭炮——个个得实。所谓“个个得实”,是指李庄鞭炮个个放得响,没有一个是“哑炮”,其质量之好,可想而知。李庄生产的大鞭,有的长达十几米,竟能一处断头也没有,燃放时响声不绝于耳,气氛欢快热烈,最受消费者的青睐。用户如有特殊需要,李庄人又可按要求为他们定做。清末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在东海创办的盐垦公司和盐城最大的和丰南北货店,这两家每次庆典和每年春节所燃放的鞭炮,都是在李庄定做的,其挂鞭特大特长,完全符合张誉彰显业绩、张扬个性的心愿。镇江人李恒元在建阳镇也开了一家南北货店,是当时盐城西北乡最有声望的“老字号”。抗日战争前夕,该店举行八十周年店庆活动,李庄人按照店主的要求,特意赶制了一挂八十万头的大鞭,长达五十米,燃放时响了足有两个多小时。
 
    民国年间,李庄及其周围从事鞭炮生产与加工的就有一百多户人家。鞭炮业的兴旺发达,大大推进了地方建设。不少业主赖此致富,纷纷盖起了瓦房,还集资为街道铺上了立砖路面。前来订单、提货的客商多了,李庄于是就有了好几家饭店与旅馆,浴室与理发铺也跟着开了张,鱼市、肉案的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就连距李庄不远的朱庄、严庄,也悄然兴起了许多服务性行业。外地人见了,钦佩羡慕之意油然而生,到李庄来投师学艺的一年比一年多,有的干脆把李庄人请到外地去当师傅传授技术。盐城西大街上,有一家名叫“万兴”的鞭炮店,生意兴隆,气象炽盛,其领作的师傅正是李庄人。
 
    日、伪军侵占湖垛时,李庄的鞭炮作坊全都歇了业,直到我抗日军民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后,才又陆续复工。在反“扫荡”斗争中,李庄人从未驻足事外。他们积极地配合斗争,流传下许多佳话。1941年七月,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妄图端掉我新四军军部。其时我军部从盐城移至湖垛北乡的左家庄还立足未久,情势相当危急,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只得进行第二次转移。由鞭炮工人和农民组成的李庄民兵闻讯,立即赶到湖垛以南的十字河口,将一串串小鞭投进空铁皮箱内燃放,咯咯咯的爆炸声,如同扫机枪一样。敌人听了,以为我主力部队在南边,随即调转枪口,向南进发,而我军部则争取到了时间,得以安全撤离。待敌人知道上当,再向北反扑时,我军部早已踪影全无,不知所向了。李庄民兵的这一行动,后来曾受到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表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每当我军在苏北战场上打了胜仗,李庄人都无偿地献出大量鞭炮供人们燃放,以示庆贺。
 
    新中国诞生后,李庄鞭炮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庄二百多户人家,大都从事鞭炮的制作、经营,陆续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大户,如李传连、李传锦、李传美、李如琪、李志生、李秀生、李干成、朱晓花、施文友、施兆凤、苏小妹、商玉堂、商玉宣、商玉忠、商连绪、商生机、商兰花、商良绪、商洪绪、吴志恒、吴大茂、孙朗彬、高玉忠、高怀之等二十余户,家家都有两到三架木制“挂车”,常年生产不辍,远在三里之外的湖垛顾家大桥就能听到从李庄传来做鞭炮、推帘子的木机敲击声。一般人家年产小籽鞭一千多万粒,双响十万余两。每年秋后,都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有的在年初就下了订单,生怕到时提不到货。李庄有个头脑比较活络的商荣绪,干脆专门做营销,一如现在的经纪人,把鞭炮生意一直做到了安徽和大上海。
 
    1956年,成立了李庄鞭炮生产合作社,李庄鞭炮从个体经营变为集体经营,商玉发任首任社长。合作社先属荡东区领导,后又改由县手工业局主管。1962年以后,建湖乡村花炮工业大发展,先后创建了雄心、红星、烽火、东涔、卫星等花炮厂,这些厂的领作师傅,都是从李庄聘来的。“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破“四旧”,鞭炮被当作“迷信品”来“横扫”,建湖的花炮业又一次跌入低谷,尤以李庄受到的打击最大。
 
花炮业鲜花又着锦     靠质量昂首出国门
 
    改革开放以后,以李庄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建湖烟花工业迅猛发展,并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式经营向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转变,成为全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原李庄鞭炮生产合作社几易其名,一分为六。李庄本地组建了盐城耀宇烟花有限公司,由老社长商玉发之子商岳新任董事长。公司现有员工六百人,其中技术骨干四十六人,固定资产一千多万元,年产值为五千万元,是集生产、销售、科研、运输为一体的大型庆典烟花生产的专业企业,也是全国出口花炮的重点生产单位,每年都有一百多个新开发的品种推向国内外市场。这些新产品不仅大、中、小型号齐全,而且光、声、色、形俱佳,燃放时光耀夺目,发声清亮,色彩鲜艳,造型奇幻,各项技术参数大大超过部颁标准,堪与久负盛名的浏阳花炮相媲美。
 
    俗话说:“点火放炮,七十二套。”过去制造鞭炮,全靠手工,流程十分繁杂,大的关口,就有切纸、推帘子、封泥、下药、敲关、封关、钻眼、穿引线、压紧、编辫子子等十几道,道道相连,环环相扣,而且步步小心,人人留神。现在除了组装还是人工操作外,其余从制造壳筒直到编辫子,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用料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过去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现在则已广泛采用钡、锶、氧化铜等化工、矿物、金属原料,取得声、光、色的综合效果,连点火也使用电控了。而且自从用高氯酸钾代替氯酸钾之后,经过生产安全的专项整治,以李庄为代表的建湖全县花炮生产企业都已日益规范化,管理更加严格,连续二十五年未发生重大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江苏全省共有花炮企业四十三家,建湖就占了十九家;其中生产出口花炮的有十五家,占全省花炮出口的百分八十八点二三,出口产品的质量连续十五年居全国第一。
 
    建湖花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走出国门,冲向世界。1989年七月十四日,首批出口花炮计十五个品种四百一十箱,经广东东莞转运泰国,填补了江苏省花炮出口的空白。九十年代,每年出口总量均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到1999年,建湖花炮已拥有大型组合烟花、地面烟花、高空烟花、玩具烟花等十三大类、一千多个品种,年产量四十万箱,远销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洲际无空白”,当年创汇一千六百万美元。在国内,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宁夏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2000年和2004年,李庄的耀宇烟花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厂商,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三、四、五届国际烟花大奖赛,两次获得第二,一次获得第一。该公司开发的“秋菊”、“流星三段”、“宇宙笛口火箭”等花炮新品,被美、日等国列为专招产品。
 
    好样的李庄人,好样的建湖花炮人,他们为家乡增光添彩,为祖国争得荣誉,既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当代!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