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民间艺苑 > 民间故事 > 正文

建湖风俗之除夕守岁爬板门

发布日期:2013/7/5 17:03:07  阅读:3870  【字体: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据段玉裁《说文》“除”条注:“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底”,俗称“年三十晚上”(农历月小为二十九)。后来,除夕的含义是指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

 

除夕自古以来是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远在2600多年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之俗。傩者,旧时驱逐疫鬼的神。据《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就是除夕活动的最早记载。“除夕”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上。文中载:“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其意为“驱邪求福”。到了晋代,除夕又有了“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在周处的《风土记》上有“夜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传说古时候,老天爷看到百姓十分贫苦,便在新年旧岁相交的一刹那间,打开天门,把天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向人间,百姓必须在哪一刹那间拾取,早了没有,若迟了,这些金银财宝就变成了石块瓦片。所以人们必须熬夜守岁,等待那瞬间的致富机会。到南北朝时期,又增添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唐代又有“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风俗。宋代度岁成为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锺馗、钉桃符、贴春联、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

 

除夕之天,人们十分忙碌,上午全家里里外外大扫除,称为“刷尘”,意思是扫去一年的晦气,并盼新一年交上好运。下午或傍晚时分,即由父、子共同张贴对子(即春联)。在文化史上,春联与诗词、京剧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写有怀念祖德、标榜家声的意思,措辞精妙,独运匠心,令人击节称赞。人们往往读其联即知其姓。如王姓联云:“三槐世泽,君子爱莲。”苏姓联云:“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牧羊十九年。”韩姓联云:“文章早归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曹姓联云:“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建才高七步诗”。寻常人家,为了省事,都贴副通用的门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生意人门联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大门上贴“门神”或“斗方”,房门上贴钟馗,窗户上贴“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横幅,同时门头贴“挂乐”,窗户贴花笺(都是剪纸、刻纸)。无论贴什么,“福”字不能不贴,而且要倒过来贴,所谓福倒福到。贴“福”字也有喜话:

 

福字生来喜洋洋,根生土长在苏杭。

先栽对子吉利条,后栽福字四角方。

寿星老儿磨黑墨,达官贵人笔力强。

大红纸上落一点,好比仙钟在府上。

点横撇竖神祈旁,好比摇钱树一样。

一横生来长又长,主家今年造府堂。

口字写在田字上,甘罗十二为丞相。

田字写的四角方,太公八十遇文王。

我把福字贴起来,主家富贵万年长。

福字贴在正中央,金银财宝囤满仓。

 

同时烧化纸钱,祭祀祖先,并到祖先坟上烧纸,称“送守岁包子”。说起烧化纸钱,民间还流传一段故事:蔡伦发明了造纸,家里造出了满屋三间的纸。开始造的纸黄巴巴的,当时多数人又不晓得用纸的好处,没得人来买。两口子看着辛辛苦苦造的纸卖不掉,愁得饭都吃不下去。

 

这一天,蔡伦的朋友左伯来玩,见蔡伦闷闷不乐,就问他什么原因,蔡伦把心思一说,左伯说广:“这个不愁,我有个办法!”对蔡伦两口子如此如此说了一番,说只要按他主意做,保证纸全卖出去。

 

没过几天,蔡家突然哭天号地,四处报丧,说蔡伦得急病死了。蔡伦的老婆哭得死去活来,蔡伦的小儿子哭的更叫人心疼,周围不少人也跟着淌眼泪。就在这时候,左伯赶来吊丧了。一进门就恭恭敬敬地跪下来磕了一个头,嘴里祷告:“老友啊,你走 ()的太早啊,你苦啊、你怨啊!为造纸,你把心血耗尽了。今天,让我来把你的心血全还给你吧。”说过了,就抱来了一大堆纸,一张一张地点起来烧,边烧边念叨:“苍天啊,你如有眼,就可怜可怜这孤儿寡母,让蔡伦返魂复活吧!

 

慢慢地见蔡伦胸口一起一伏的,左伯用手往蔡伦鼻子一摸,“哎呀,有气了!”高兴地喊起来:“蔡伦老友,睁开眼看看吧,我是左伯啊!”这一说,蔡伦的眼睛慢慢地睁开来了。来吊丧的、看死者的亲朋邻居个个又怕又喜,都说跷蹊。蔡伦醒来,第一句就喊:“纸,我救命的纸。”左伯忙问:“老友啊,你说什么呀?”蔡伦打了一个呵欠,眨了眨眼,对左伯和众人说.:“我做了个梦,开始乌漆摸黑,有两个差人,青面獠牙,用铁链子把我脖子和手套住,叫我跟他们走一趟。带到城隍庙,城隍老爷要我交出纸钱来,还他的债。我不认帐,他就叫差人用夹杠夹我的腿。过了一会;城隍老爷又说要放掉我,说要不是你的好友左伯烧纸,把钱送来,我绝不会放掉你的,现在你钱已还足了,送你还阳吧。两个差人又把我押送回来。”说到这里,他又朝众人望了一眼,接着说:“城隍还要我带个口信,以后哪家有丧事,不送纸钱去,绝不轻饶。”

 

这一来,一传十,十传百,说蔡伦的纸,烧把阴间能当纸钱,能使死人还魂,四乡八邻个个赶来抢购蔡伦的纸,烧纸吊丧,实际上,蔡伦复生全是左伯出的鬼点子。但从这以后,家家用烧纸来吊丧,过年过节也有人烧纸。这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晚上煮“陈饭”,装“陈饭盆”,又称聚宝盆。盆中装满饭后,插上彩色旗和柏树枝,在柏树枝上嵌上白果、花生、红枣等物,还在上面贴上“黄金万两”的横幅,盼望来年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晚上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守岁。“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东京梦华录》)。长辈给晚辈红包,称之为“压岁钱”,谓终年有余钱。睡觉时要将鞋底反过来朝上,防止神鬼散灾。床头还要备好各种糖果糕点,留作大年初一早晨开口讲话之前食用,表示不空口说白话,来年甜甜蜜蜜,步步登高。

 

除夕晚上,父母还让孩子爬板门。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转战于沿海,杀得倭寇望风而逃,百姓无不感激,纷纷参加戚家军。一天海边有个村民想投奔戚家军,戚继光见他身材矮小,以为他是个小孩,其实他已18岁了,因为个子小,人们称他“十三拳”,意思是十三个拳头摞起那么高。戚将军见他个子太小,拿不动长矛大刀,不想收他,但又不忍心泼冷水,便随口开了个玩笑.,说:“大年三十晚上,你回去爬板门,口中还要说,板门爷,板门娘,我要和你一样长,你长高了没得用,我长高了做新郎。到明年三十晚上你就长高了,那时我就收你。”

 

“十三拳”便把戚将军的话记住了,第二天就是除夕,晚上他果然认认真真爬了板门,口中念念有词。说来也怪,第二年,“十三拳”果然长得又高又大。除夕后的一天,他又找到戚继光要求收留他,戚继光不敢认这个小伙子,问:你就是去年的那个“十三拳”吗?你怎么长得这么快呢?他如实说了。将军哈哈大笑,就收下了他,从此,除夕爬板门,矮子能长高的说法就传开了。

 

可以说,过去的除夕,人们是听着寺庙的钟声守岁的。而现代人则在大年三十晚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春的到来。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身高体壮,再也不用在大年三十晚上爬板门了。除夕夜,他们尽情地欢笑。不一会,就在兴奋和期盼中进入了梦乡。妈妈临睡前会悄悄地在他们的枕头下,放上压岁钱和糖果、大糕。大年初一,鞭炮声声,孩子们从甜梦中醒来,肯定又是一番惊喜。

 

转自《塘河流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