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湖著名淮剧编导和作曲

                  

早期的建湖淮剧曾有过不少编导和作曲人员,但因年代久远而不见于记载。现仅就几位作一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建湖工作过、并对建湖淮剧有过贡献的阿英亦在介绍之列。

                  

阿英1900-1977)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原名钱杏邨,笔名魏如晦。安徽芜湖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并参加陈毅领导建立的湖海艺文社。他重视淮剧的改造与创新,专门写了《论淮剧》、《农村剧团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文章,编辑《戏剧特辑》,办培训班并亲自任教,为建湖农村戏剧活动做了大量工作。1943年,应唐克(建湖草埝口人)之邀,亲自为建阳文工团员讲课、选剧本,指导他们排演了新淮戏《照减不误》,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减租减息的斗争,影响极大。

                  

马仲怡1913-1990)  著名编剧,建湖蒋营人,幼年爱好文艺,1936年春到上海,做过检票,敲过小锣。1950年开始改编戏剧作品,并在上海淮剧团就职。先后改编、移植、创作大小剧本50多部,如《秦香莲》、《杨八姐游春》、《探寒窑》、《女审》等,都成为淮剧的保留剧目。

                  

顾鲁竹  1915年生,中共党员,建湖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任教师,1955年调入上海淮剧团。先后改编、移植、创作大小剧本100多部。主要作品有《丁黄氏》、《三女抢板》、《牙痕记》、《九件衣》、《忠王李秀成》、《党的女儿》等,还为盐城、建湖、泰州等地的淮剧团创作过剧本,是淮剧界著名的编剧,为淮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戴尧天1919-1988  建湖建阳新阳村人,教师出身。解放后直到1970年前,曾改编、移植了大戏数十部,如《社长的女儿》、《志愿军的未婚妻》、《红色的种子》、《五王返京》、《焦裕禄》、《王杰》等。为配合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和推广杂交稻制种,创编了大型现代剧《民主理财》、《杂交稻》等剧本,对全县的农村建设起了推动作用。后调县文化馆工作。

                  

王荫  19228月出生,建湖县高作镇人, 1943年参加革命,历任小学校长、高作区文教区员、建阳县(建湖县前身)文教科文化股长、盐城专区人民剧场经理、实验淮剧团团长、支部书记、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因爱好文艺,与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编著和出版《淮剧曲调介绍》、《民间淮剧曲调介绍》、《艺文枝叶》。

                  

潘凤岭  1925年生于建湖,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其母李玉花为我国第一代淮剧女演员。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与唐雪芳(叶素娟)合作完成了“大悲调”的创作,声誉鹊起,被人称为“胡琴大王”。1952年进入上海淮剧团拉主胡。传统的积淀加上音乐理论的钻研,使其音乐创作突飞猛进,对淮剧曲调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作出较大的贡献,对筱文艳、何叫天、杨占魁、马秀英等淮剧艺术家唱腔流派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他还借鉴兄弟剧种的唱腔特点,融会贯通,使淮剧曲调做到声腔结合,音乐完美。其演奏技术也成为一代楷模。

                  

曾栋君  1927年生于盐城,离休前任建湖文化馆副馆长,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46年从事部队文化工作。1960年调建湖淮剧团当导演,先后协导的大戏有《赤叶河》、《江姐》、《雷锋》、《红缨歌》、《兵临城下》、《南海长城》、《赤道战鼓》等;另在群众文艺会演中,执导过小戏20多部。

                  

居乐  1932-2003) 原名居春勇,建湖县人,16岁涉足淮剧,凭着自己对淮剧艺术的喜爱和追求,虚心向前辈艺人求教,向同行好友学习,就这样多听多看,偷学暗记,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淮剧界唯一的无师自通的一代琴王。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在淮剧界就盛传“南潘北居”之说,南即指上海淮剧团琴师潘凤岭,北即指居乐。从艺以来,先后承担了一百余台大型古装、现代淮剧的音乐创作,并担纲主奏。代表作《赠塔》、《告御状》、《秦英平西》、《唐知县审诰命》、《舍妻审妻》、《杨八姐游春》、《狸猫换太子》、《红灯记》、《金色的教鞭》、《打碗记》、《离婚记》、《双送鞋》等剧目多次参加部、省、市重大艺术活动和文艺会演,并多次荣获音乐创作奖。其技艺纯熟,演奏完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淮剧“花派”琴师之美誉。先后在上海联谊淮剧团、镇江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担任主奏兼作曲。1989年,被首批聘为国家一级演奏员。

                  

伍少南  男,19344月生,籍贯阜宁喻口(曾隶属原建阳县),自幼在建湖学艺、生活和工作,淮剧界著名音乐工作者。为建湖县淮剧团主胡和音乐设计,创作过几十部淮剧剧目的曲调。1952年在建湖为淮阴京剧名旦宋长荣伴奏过《起解》、《会审》,1953年曾为京剧名角彭学琴伴奏过《红娘》、《玉堂春》、《凤还巢》,同年参加了吴济良的“新艺淮剧团”任副团长。19547月“新艺”和“胜利”两个民间职业剧团合并成立建湖县淮剧团,任主胡。此后调至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参加华东区六省一市戏剧观摩会演,1956年获乐师奖。1958年在省戏剧艺术学校作曲班学习音乐理论、作曲法,结业后创作江苏民歌《新娘子刚进庄》。1981年创作的《卖蟹》音乐唱腔,获盐城市会演音乐创作奖。为本团的《孟姜女》、《蔡金莲告状》、《牙痕记》、《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数十台剧目谱过曲。在《牙痕记》、《卖解》等多个剧目的创作中,对淮剧音乐及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徐正德  艺名淮海,1935年生于上海,江苏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在江苏省文化干校编导班进修,退休前是县文化馆干部。幼时随父徐长山学艺练功,文武兼能,曾编导《按院印》、《韩信》等剧目参加镇江市和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后改行于淮剧唱腔设计,先后为《祥林嫂》、《南归记》、《红楼梦》、《恩仇记》作曲。在县群众文艺会演活动中为几十个小戏谱曲,如《春到农家》、《好事多磨》、《后顾无忧》、《鳏夫门前》、《种瓜得瓜》等。为县淮剧团作曲的有《三凰求凤》、《隐形杀手》、《法海赔情》等多个小戏。

                  

金之愚  1935年生,男,回族,镇江人, 1976年从事戏剧创作,后任县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主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创作有淮剧小戏《双丑会》、《卖蟹》,大型现代戏《贾干事下乡》、《烽火同心》等。其中《卖蟹》是小戏创作中的一个典型优秀剧本,被戏校选作教材。

                  

仇安东  1938年生,男,建湖淮剧团演员。在团期间曾改编、整理、移植了大型传统古装戏《蔡金莲告状》、《泪洒相思地》、《牙痕记》、《赵五娘》、《济公》(上下集)、《皮五辣子》等。

                  

李宗远  1939年生,建湖宝塔人,1960年毕业于盐城师范,曾于1965年、1990年两度入导演班进修。历任中小学教员、文化站长、建湖淮剧团导演助理、文化馆副馆长等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以来,执导过大小戏《杨立贝》、《枫莲》、《难唱的恋歌》、《分家》、《诓妻记》、《母女会》、《不是误会的误会》、《相亲》、《公仆情》、《合格》、《放线》、《争牌》等。

                  

杜学连 19458月生,建湖冈东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99月从教,1975年调县文教局(1984年划归文化局)从事戏剧创作至今。1994年起先后担任县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主任。从业28年来,创作、整理剧本30余部,其中发表、上演及获奖的戏曲有《破案》、《两担粮》、《秦雪梅吊孝》、《水乡二柳》和《大明贤后》、《剃头匠与理发师》等20余部。《剃头匠与理发师》获江苏省优秀剧目奖,并入选省精品工程。

                  

王友理  194510月出生,射阳人,1959年毕业于盐城鲁艺编导班。现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导演学会会员。从事艺术工作以来,做过演员,任过淮剧团导演、团长等职,退休前为建湖县文化馆副馆长。先后执导过大小戏100余部。大戏《如何不如何》、《贾干事下乡》、《剃头匠与理发师》,先后在江苏省一、二、五次淮剧节获优秀导演奖;《三秀才》获第三届淮剧节、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金奖。由他执导的淮剧《吴承恩》、淮剧《韩信》、《剃头匠与理发师》先后入选江苏省戏曲剧目精品工程。发表戏剧导演论文多篇,《简论田汉戏剧创作的美学追求》,获田汉优秀论文奖。他对淮剧的发展和创新很有贡献,是淮剧界乃至整个戏曲界较有影响的著名导演。

                  

袁福荣  1946年生,建湖人,中共党员。1975年从事戏剧创作至今。先后创作大戏近20部,改编、移植大戏10多部,均由淮剧团排练演出。有近10部在省、市刊物上发表。另创作小戏10多个,多次参加省、市、县群众文艺会演并获奖。曾任建湖县淮剧团党支部书记,县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主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金学桂  19468月出生,建湖建阳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前为建湖文化馆、博物馆副馆长,现为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从事艺术创作以来,创作小戏50余部、大戏19部,其中《多管一方》、《村官“偷”羊》、《冤斩马谡》、《碧血盘丝洞》获省、国家奖项,收入戏剧文学专集;创作、拍摄电视剧、电视专题片5;发表出版十二集、三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各1部、广播剧6部。现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赵海龙  1948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曾任演员、导演、编剧、建湖县剧目工作室副主任,二级编剧。创作大戏、小戏40余部,主要有大型淮剧《醉县令》、《路难行》、《中国梦》以及话剧《黑色的光环》。其中《醉县令》在《江苏戏剧》发表;《黑色的光环》在北京《新剧本》发表,2000年被选入百部话剧精品库。1997年香港CTC出版《赵海龙剧作选》,选入戏曲、话剧、电视剧剧本6部。

                  

宋吉华  19547月生,建湖上冈人。建湖县淮剧团音乐设计。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市戏剧家、音乐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为剧团的《秦雪梅吊孝》、《香罗恨》、《祥林嫂》、《丁黄氏》、《十把穿金扇》、《白蛇后传》、《鸳鸯村》、《如何不如何》、《贾干事下乡》、《水乡二柳》、《公公做媒》等多个剧目担任音乐设计,在历次省、市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多个音乐设计奖。也曾为宝应淮剧团的《杨柳湾》、《养蛇女》、滨海淮剧团的《三秀才》、淮安淮剧团的《庄家少爷》、兴化淮剧团的《留一盏灯》、涟水淮剧团的《王秉章》、《刘胡兰》等剧作曲,和上海淮剧团的《大路朝天》、《夫差与西施》、《窦娥冤》等剧配器。特别是在江苏省淮剧团《蓝齐格格》、《一江春水向东流》、《太阳花》、盐城市淮剧团的《今夜星辰》、《马代表进城》、《十品村官》,淮安淮剧团的《韩信》等剧担任配器,这些剧目获得了国家、省级多项大奖。

                  

李秀梅  女,1964年生,建湖高作人。1994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编剧班,现为芦沟镇文化站长。从事文化工作以来,创作小戏和大型现代戏10多部。其中《辛酸的风流》、《此情难却》、《回乡记》、《造桥记》、《十八里路弯弯》、《冬去春来》、《苦泉水》等均获市新剧目奖,小戏《泼姐骂鸡》获省、市优秀剧目创作奖,并发表于省《戏剧丛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