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淮剧的文武场

                  

文武场又称“场面”,就是乐队。文场指其中的管弦乐部分,武场则指打击乐。在淮剧的伴奏音乐中,是先有武场而后才有文场的。

                  

淮剧的打击乐极具特色。在原先的香火戏中,只用一锣一鼓为香火调伴奏,与僮子锣无太大区别。后来,吸收了麒麟锣、地方花鼓锣等民间锣鼓,逐步演变为淮剧特有的伴奏锣鼓。主要乐器有扁鼓、苏锣、小锣、铙钹、堂鼓等。随着淮剧的发展,以后又陆续加进了单皮鼓、檀板、木鱼、水镲等,以控制节奏和丰富音色。现在淮剧中广泛采用的起板锣鼓、十字锣、散板锣、慌锣以及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音色浑厚、明朗、粗犷,格调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是盐阜一带劳动人民豪爽性格的真实写照,蕴涵着江淮大平原和黄海波涛的雄壮与深沉。

                  

淮剧的管弦乐由三类乐器组成:一是拉弦类,有淮胡(或高胡)、二胡、大胡(低音胡琴),有时也用西洋乐器大提琴;二是弹拨类,有扬琴、琵琶、大三弦,有时也用倍大提琴(低音提琴);三是吹奏类,有唢呐、笛子和笙。1959年前,淮剧唱腔的主奏乐器是淮胡,是六角筒、平头杆的二胡,音色介于高胡与二胡之间。高胡的脆蹦与二胡的柔和,淮胡能兼而有之。这种刚柔相济的胡琴,乃淮剧所特有,故而取名叫“淮胡”。一度曾改用高胡为主奏乐器,后终因不及淮胡表现力丰富,到文革后更多地恢复淮胡为主奏乐器。改革开放后,又逐步加进一些电声乐器,如电子琴、电倍司等。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载,淮剧在1930年前后(一说1928年)开始采用弦乐伴奏。其时在上海的建湖人戴宝雨(沟墩人)、梁广友、谢长钰等淮剧乐师与演员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所以这种新调就取名叫“拉调”。之后建湖的高小毛、潘凤岭、居乐等都是弦乐伴奏的高手;潘凤岭还与演员合作,陆续又谱出许多淮剧新腔,大大丰富了淮剧音乐,提高了淮剧的表现力。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