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淮剧的唱腔及建湖艺人对唱腔的创新

                  

淮剧唱腔的初步形成渠道有三:一是由香火戏的僮子腔发展而成的南昌调;二是由门叹词发展而成的下河调、由劳动号子发展而成的淮调以及直接采用的民间小调如“八段锦”、“叹五更”等;三是来自徽剧唱腔的靠把调。以后不断丰富发展,便有了悲调等近10种主要曲调和若干小调,以适应剧情发展、各种行当以及表演剧中人不同情绪的需要。

                  

淮剧的唱腔音乐本属板腔体,以后逐渐形成了多声腔体系。1961年淮剧考定委员会对淮剧的基本声腔做了全面考定工作,确定了拉调、淮调、自由调为淮剧的三大主调。拉调委婉细腻,旋律清新,适合抒发人物感情;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极强的综合表现力。从三大主调派生出来的曲调也很多,如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小悲调等。此外,由民间小调衍化而成的唱腔更多,有“蓝桥调”、“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曲调如此丰富多彩,这在其他剧种中是不多见的。

                  

随着淮剧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更新,淮剧的唱腔也出现了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不少有成就的建湖籍淮剧演员,都能从不同声腔体系出发,积极创造新腔。如第一代淮剧女演员李玉花所创立的“李派”(旦腔),要求演员有清脆的好嗓子,演唱重喷口,吐字清晰,擅长大段的清唱。她还创造了节奏较快的滚板,句与句之间连接得天衣无缝,演唱极具亲和力。上世纪三十年代,东路淮戏著名演员杨金花在淮安城演出,起先以“下河调”为主,不受欢迎。杨金花便拜淮口马某为师,学唱高亢激越的“老淮调”,并与东路淮调相融,创造出“软淮蹦”,推动了淮剧声腔艺术的发展。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创立的“何派”(生腔),讲究演唱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口齿清楚,音韵纯正,嗓音洪亮,用气深沉,给人以流畅、苍劲、舒展的艺术美感。他创造的自由调连环句,开创了淮剧生腔艺术的新局面。此外,还有梁广友发展的“下河调”,唐雪芳(原名叶素娟)创造的一字多腔的“大悲调”,赵中才创造的“跌断桥”,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传唱不衰。

                                    

建湖籍的淮剧演员为淮剧唱腔的发展、丰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绝对不会忘记和永远引为自豪的!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