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淮剧 > 正文

淮剧在革命战斗年代的贡献(王荫)

发布日期:2014/5/31 8:51:56  阅读:3799  【字体: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不仅能演古装戏,也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淮剧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员群众,打击敌人,巩固革命根据地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随着民主政权的成立,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革命积极性高涨,迫切要求文化生活。因此,革命文艺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为盐阜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剧也得到蓬勃发展。

 

党组织十分重视地方戏——淮剧的运用和发展。在1942年秋,组建了苏北文工团之后,还成立了淮剧研究小组,由凡一、方徨、常虹、雪飞四同志专门从事淮剧研究工作(后因日寇“扫荡”,这项工作被迫停止)194210月,阜宁县五区停翅乡,在驻该乡的新四军军部文艺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了停翅乡文工团,有男女演员40人,连爱好文艺活动的乡支部书记朱涤尘也参加了演出。该团先后排演了四十多出淮戏杂耍节目,在全区各乡巡回演出二百多场,受到干部、群众和部队的热情欢迎,并推动了敌后广大农村文艺工作的开展。1943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给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9月,盐阜区行署主任曹获秋在高作长北滩的县委干部会上指出“唱一个小调抵一个报告”,要求大家重视文艺工作。由此盐阜区各种形式的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先后成立了阜宁、阜东、盐城、盐东、建阳(今建湖)、射阳、滨海、淮安、涟东等九个县文工团,吸收爱好文艺的中小学教师、青年知识分子、农民和淮剧艺人参加。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运用淮剧这一文艺形式,积极排练现代戏演出为抗战服务。在各县文工团的带动下,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农村业余剧团,成员都是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爱好文艺活动的、不脱产的中,青年男女农民(集镇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店员)和小学教师等。他们都是白吃饭,无任何报酬,白天生产,晚上排戏。不分农忙农闲,凡是中心任务需要的,就立即赶排剧目演出。因为是为抗日服务,大家热情很高。起初,在大的市镇上组建业余剧团时,比较顺利,女演员也比较好找。阜东县东坎市,在19443月,组建了东坎青工剧团,当时,男演员有邢佩、庞学勤、张夕元、朗平等二十人,女演员就有耿军、王中良等四人。在组建农村业余剧团时,有些老百姓由于旧的封建意识的影响,不让他们的女儿参加剧团,认为青年男女在一起唱唱跳跳,不成体统。因此,农村业余剧团的女演员很少。有些剧团的女演员是乡干部上门多次动员才参加的。如建阳县高作镇青年剧团在1943年刚成立时,仅有高华一个女演员。但是也有的乡村由于干部对群众工作做得好,干部家属带头,参加业余剧团的女演员就多。如阜宁县马集区在抗战期间,曾组织了三十多人的马集妇女剧团。男角色由高凤荚、马尚兰等反串。团长顾文秀是出色的女演员,在推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扮演主角刘桂英,深受群众的欢迎。盐阜地委召开全区干部大会时,请他们为大会演出,受到与会干部的赞扬。这个闻名全区的妇女剧团,对推动其他具有演唱才能的妇女参加业余剧团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阳县当时有8个区,107个乡,在抗战时期,成立的农村业余剧团就有86个,还有21个文娱队,经常开展宣传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文艺宣传工作热情很高,不仅为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和杂耍节目,还参加排练演出,当时建阳县三区的小学教师顾鲁竹和阜东县的东坎小学教师钱相摩、阜宁县吴滩小学教师曹耀南等是比较出色的编剧。有些区还成立了教工剧团,白天上课,晚上排演。如建阳县二区(今钟庄乡)的教工剧团,很受群众欢迎。建阳县中、小学每年放暑假时,县文教科把全县六百多名教师集中起来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讲习会,学习时政和业务。每期讲习会都集中三十多名教师白天学习,晚上排练节目和演出。如1947年暑期在芦沟大崔庄演出了淮剧《白毛女》,1948年暑期在马沿庄演出了《翻身》《拂晓前后》。当时参加演出的有周帜炎、王荫、钟兆锦、郑建堂、周治方、曾小峰、曾韦焕、郑琴、陈依礼、树文鸾等文教区员和教师,由于剧目的内容好,演出水平较高,在教师和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盐阜区各专业、业余剧团,运用淮剧“旧瓶装新酒”,不断创作新剧本、演出新剧目,积极配合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在开展“二五减租、四六分收”的减租减息斗争中,有些农民害怕“变天”,将白天分得的粮食,晚上又悄悄地送给地主,影响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阜宁县政府文教科科长黄其明创作了淮剧《照减不误》,经阜宁县文工团排练上演。在演到佃户周大揭露地主张百万的阴谋诡计时,台下观众高呼“打倒张百万”“枪毙张百万”的口号,从而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使减租减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阳县一区高作镇青年剧团被六区(今建阳乡)请去,到冯晏乡孙家合演出《送子参军》和《照减不误》,激发了农民的阶级仇恨,戏刚演完,农民就把不肯减租的地主孙良揪上台进行说理斗争,孙良理屈词穷,连声说“照减不误、照减不误”。

 

在动员参军中,盐城县七区华龙乡农村业余剧团,演出了五幕淮剧《过关》,当剧中人刘纪向去参军时,观众将慰词品鞋子、毛巾往台上扔,当场就有四名青年上台报名参军,形成了参军光荣的热潮。在反扫荡中,黄其明编写的《渔滨河边》剧本,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伪残害人民的罪行,连国民党的刘乡长和地主周友仁也被害得家破人亡。这个戏曾在盐阜区广泛演出,促进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抗日。

 

有些县文工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不仅在本地演出,有时还到外县,外地区交流演出,扩大宣传效果。如1944年夏收时,苏中区党委在宝应县泾口林溪,召开文教大会和抗大九分校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时,区党委宣传部特将毗邻的淮安县文工团请去为大会演出了《照减不误》和民间歌舞。粟裕、管文蔚、俞铭璜等军政负责同志均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还代表大会向淮安县文工区赠送了政治、文艺书籍,文工团员受到极大的鼓舞。

 

19451110,驻扎在盐城的汪伪军全部投降了,在盐城人民欢庆胜利解放时,盐城县委抽调三、五,七区农村业余剧团中的文艺骨干,集中组成文艺宣传大队,用戏剧、杂耍、秧歌、高跷等文艺形式,进城在街头巷尾宣传演出。晚上在大众戏院演出了全本《路遥知马力》,宣传解放区人民的自由幸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

 

蒋军侵占阜宁城后,经常下乡扫荡,阜东县十区桥乡农村剧团组成宣工组,跟随武工队,到距离敌人前哨阵地不远的地方进行宣传活动,鼓舞群众的斗志。阜宁县北沙的李如鉴同志领导的武宣队,边打游击边宣传,敌人既怕又恨,后来李如鉴同志被他们杀害了,但北沙武宣队仍然坚持活动,并更加活跃。

 

1946年夏天,地委在射阳县合德召开地、县委干部扩大会议,布署土改工作任务时,还将阜东县东坎市青工剧团和五汛区大众剧团调去为大会演出。青工剧团演出《雪恨记》,现在长影龄著名演员庞学勤,当时扮演剧中男主角吴家栋,他的弟弟庞学仪扮演儿子吴小祥,大众剧团演出了《天下穷人是一家》。合德青工剧团也为大会演出了《家破人亡》,他们成功的演出,提高了干部的阶级觉悟,迫切要求投入土地改革工作,从而掀起了土改工作的高潮。

 

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1948年秋,盐城又成立了盐阜地委文工团,杨正吾、庞学渊任正、副团长,张玉哲任指导员。不久,由盐阜第五行政专员公署组织的支前司令部正副司令骆明、庄邨带领地黍文工团,射阳县四明乡农村剧团和阜宁县的汪朱乡农村剧团,参加淮海战役作慰问演出和宣传鼓动工作,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凡一、钱缨编写的大型淮剧《民工张仁贤》和《保翻身》等,受到部队广大指战员和民工的欢迎,该团于1949年由地委宣传部长周一萍带领随大军渡江至苏州,后改为苏州文工团。盐城又成立了盐城地委文工团,仍以演淮戏为主,团长李汉飞,指导员朱蜀江。朱调走后,刘则先任指导员。该团以后又改为盐城专区文工团,正副团长是徐大椿、洛河。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好几个职业性的淮戏班子,由于受抗日民主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也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盐城的万兆英、贾凤仙的两个淮戏班子,在对敌斗争的宣传中,排演新剧目,常到离敌人据点二、三里路的地方去宣传演出。王文祥淮戏班子,1942年曾接受过新四军部队发给现代戏尉本排练。在盐城县乡下护龙堆、江家堆一带演出时,除演出古装戏外,还加演“宣传戏”,配合参军参战,拥军优属等中心任务开展宣传工作。

 

194648,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博古、王若飞、邓发等同志,被我营救出狱后,乘坐的飞机去延安的途中,不幸在黑茶山遇难牺牲。当时,盐阜区的广大农村中普遍地唱起了“哭叶军长”的“淮悲调”,“听说是叶军长坐飞机丧生,不由我二目中珠泪纷纷”……的三四十句唱词,曾激起盐阜人民对叶军长等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仇恨。

 

总之,各专业剧团,业余剧团,配合中心运动进行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排演的剧目有动员参军的《红鼻子参军》、《参军去》、《严兰英参军》、《过关》、《送子参军》等,有反扫荡、锄奸反特内容的《盘查哨》、《绝头路》、《保保翻身》、《一刺刀》、《生死同心》等剧目,在大生产运动中,排演了《王秀鸾》、《懒龙伸腰》、《翻身》等剧目。

 

以上剧目的演出,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对日寇、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密切军民关系、搞好防奸防特工作,以及保家卫国、保卫胜利果实,提高生产热情、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农村业余剧团刚成立时,有些演员上台手脚没处放,甚至台词不熟,靠台角的人提词演出,但群众仍然爱看,当看到台上地主恶霸欺压老百姓,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奸淫烧杀抢时,台下的观众义愤填膺。如1946年土改时,高作区建北乡农村业余剧团,在高作区农民代表大会上演出了《白毛女》,出席大会的两千多名代表由于被剧情所感动,当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时,许多人当场痛哭流泪,大骂地主毒心肠,高喊“打倒地主阶级,替杨白劳报仇”的口号。还有人拿起砖头砸台上扮演地主的演员。当看到大春参军回来和农民斗争地主时,无不拍手称快。

 

各县文工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实践证明,盐阜农民群众最喜爱地方戏淮剧。他们说:话剧光说不唱,没得味;京剧咿咿呀呀,听不懂,淮剧有说有唱,好听好懂,到嘴到肚。可见,淮剧在盐阜地区的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实际出发,运用淮剧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主要文艺武器,进行宣传演出。

 

当时,农村业余剧团组织起来演出,条件是比较差的。没有布景、道具,就依靠群众支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如演出时需要搭台,村长说一声,群众就把家里的门板、铺板,木料和风车梔子扛来用。舞台左右侧和后台就用柴箔子或风车蓬围好,灯光是用四只铜盒倒满豆油、烧棉花捻子放在台上照明。演出的服装、道具,演员自带,没有就向群众借。听说是演戏用的,不管什么东西,群众只要有,都乐于借出。一些长衫、皮袍,裙子、马褂等,就向地主家借,舞台上用的幕布,起初是演员自带被单缝起来,以后由农会向地主、富农筹款添置,购买紫红洋布或蓝洋布做幕布,还用白布剪成某某剧团的字样缝在面幕上。后来,经过土地改革,农会分地主浮财时,专门留些服装和经费给业余剧团,演出就比较方便了。

 

(三)

 

农村业余剧团经常到当地驻军去进行慰问演出,甚至和子弟兵同合演出,增强了军民关系,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

 

19449月,高作镇青年剧团排演反特剧目《绝头路》,吕侠演民兵韩大,高华演女特务曾二姐,以后听说建阳休养所(驻在高作西边吕老舍)的护士长冰凝同志,虽是皖南人,却会唱淮调,会演戏,便邀请她扮演《绝头路》中的女特务曾二姐。戏排好后,还到休养所驻地慰问演出。冰凝同志唱腔优美,表演逼真,很受观众欢迎。至今高作镇丈艺骨干提起冰凝的演出,仍然记忆犹新。

 

1946年秋,华东军区医院三分院住在建阳县芦沟区大崔庄,为加强军民关系,在纪念十月革命时,部队与地方农村业余剧团联合演出,芦沟农村业余剧团演出了淮剧《白毛女》,三分院文艺宣传队演出了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分院的张院长和王指导员还亲自登台演唱,受到大家的赞扬。

 

19474月,国民党反动派下乡扫荡,在阜宁县西潮河遭到我华东三野十二纵队独立团2营的伏击,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地方干群代表到部队驻地路家墩子进行慰问,高作区文工团还向部队慰问演出了《鱼水军民》《莫忘恩德》《保田记》等剧战士们的欢迎,营长赵白卢还挽留文工团连续演了两天,进一步密切了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

 

194477,盐阜区党委在阜宁县公兴区左夏三庄召开盐阜独立团成立大会,为了庆祝盐阜人民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调去了专业文二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分两个舞台为大会演出。当时调去的建阳县文工团演出《云三姐》,高作镇青年剧团演出《鱼水军民》,蜂北乡农村业余剧团演出《一刺刀》,阜宁县公兴乡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新三娘教子》,独立团团长王良太在大会上讲话时,表扬了文工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剧目演得好。

 

(四)

 

盐阜区行政公署为了繁荣和推动戏剧创作,将《照减不误》《渔滨河边》《开明三老》《生死同心》等剧本印发给各文工团和农村业余剧团排练。当时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兼苏北区党委书记)称赞《照减不误》剧本编得好,为了鼓励创作,还奖给作者黄其明一支派克钢笔,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如阜宁县编写的剧本就有《十里不同天》《活地狱》《一颗丹心》《汉奸下场》《当兵报仇》等113个。1947年夏天,土地复查时,中共射阳县委书记董立,为配合土改宣传,还编写了大型淮剧《王小二立功》,给通洋镇业余剧团排演,在全县巡回演出。

 

中共盐阜区党委宣传部,在19449月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各县文工团集训班,用以提高演员的思想觉悟和演出水平。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阿英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阑西,多次为学员讲课。集训结束后,文工团员还分头下基层辅导农村业余剧团,教唱淮剧曲调,帮助排戏,讲解化装,表演知识。在这一时期,淮剧不仅在内容上更健康丰富,在表演艺术上也有所改进提高。各县在年底召开了农村剧团团长、导演、小学教师等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参加的文娱活动分子大会,讨论和制订宣传活动计划。各县县委负责同志都到会讲了话。

 

《盐阜大众报》为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除平时报导文艺活动的消息和经常发表文艺演唱材料外,还出版了《文化娱乐》专册,发表剧本和演唱材料,介绍办好农村业余剧团经验的文章。

 

为了繁荣创作,交流经验,提高演出质量,建阳县高作区于19457月在西北乡举行了全区的文艺会演,当时参加的有13个乡镇的农村业余剧团,团员有260多人,历时3天。建阳县文工团团长吕冈之和指导员余纯一以及编剧顾鲁竹,带领十多名文工团员临场指导,通过会演,收获很大。

 

当时在盐阜区工作的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为开创苏北地区的戏剧运动新局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43年底到1944年初,戏剧家阿英在阜东县文工团20多天,亲自动手,为该团排了五个戏,可演两个晚会,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音乐家章枚本着移步不移形的原则,为《照减不误》《渔滨河边》这两个戏整理改编了“新拉调”“新淮调”等曲调,好唱好听,淮味浓,深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现在江苏省歌舞团的歌唱家雪飞,当年在《渔滨河边》中扮演女主角郑廷珍,她嗓音响亮悦耳;演出时在幕内唱淮调起板主角郑廷珍,她嗓音响亮悦耳;演出时,在幕内唱淮调起板时,台下数千观众就寂静无声。群众说雪飞唱戏,三里路外都能听见。这些淮剧曲调摹至今仍在大江南北的专业淮剧团,和盐阜农村中广泛流传演唱。

 

根据盐阜区党委宣传部1946年资料统计:1944年到1946年,全区(不包括涟东县)建立了685个农村业余剧团,男女团员10865人(不包括文宣传队),自编剧本667个,广泛地开展了文艺宜传活动。这些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在战争年代中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培养大批文艺骨干走上革命道路,同时也为淮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五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