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淮剧研究 > 正文

淮剧的南北派(邓小秋)

发布日期:2014/5/29 8:48:24  阅读:1963  【字体:
 

 

淮剧“南北派”的产生,并真正初具规模,当在建国以后。

 

建国以后,以上海淮剧团团为代表的“南派”淮剧,开始进入了极盛时期。19529月,以《王贵与李香香》、《千里送京娘》、《蓝桥会》等剧,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并先后创作、整理了《女审》、《白蛇传》、《探寒窑》、《三女抢板》、《忠王李秀成》、《海港的早晨》、《爱情的审判》、《哑女告状》等,为淮剧走向全国,取得不可磨灭的功绩。

 

“南派”的艺术风格,是善于推陈出新,可塑性较强。它的音乐色彩丰富,旋律优美轻快,并以“自由调”为主调,既能叙事,又能抒情,适于各种类型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塑造的艺术表现力。

 

以苏北地区为基地的淮剧工作者们,正式高举“北派”旗帜,当自1960年淮剧艺术研究考定工作开始揭开序幕。在此期间,对淮剧的剧目、语言、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考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湖语言为舞台语言“拉调”为基本曲调。大量应用了具有乡土气息的表演程式与“三翻锣、“清江谱”、“十字锣”等锣鼓点子,并先后创作演出了《赞貂》、《赠塔》、《金水桥》、《舍妻审妻》、《南访》、《蔡金莲告状》及现代戏《一家人》等,无不具有“北派”淮剧艺术风格淳朴,乡土气息浓厚的可贵特色,足以与“南派”淮剧比美。从此,淮剧的“南北派”正式形成,而为淮剧艺术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五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