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淮剧 > 正文

德艺双馨——马秀英(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6/12/8 16:58:56  阅读:3507  【字体:
 
 
 
    早就听说,上海淮剧团的著名演员马秀英德艺双馨,百闻不如一见,在万紫千红,丹桂飘香的深秋季节,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淮剧艺术界的娇娇者。
 

    今年73岁的马秀英,满头银丝,一身得体的着装,折射出艺术家有风范,精神饱满,和蔼可亲。在谈及她的艺术人生时感慨万千:

 
    出身在梨园世家、8岁随父马麟童从艺的马秀英,在淮剧艺术殿堂里孜孜以求了60多个春秋。解放前,年幼的马秀英在父亲的熏陶下,钻研技艺,跌爬滚打,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马秀英把弘扬淮剧艺术,作为新一代青年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始终以精湛的技艺出现在淮剧舞台上。她与筱文艳成了上海淮剧艺术界的名星。50年代抗美援朝期间,曾随国家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被朝鲜人民誉为“友好使者”。60年代,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由她和筱文艳主演的《白蛇传》、《三女抢板》等节目,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周总理称之为:“家乡戏的艺术精英。”当时,无论是在大上海,还是在淮剧的“娘家”苏北地区,一提到淮剧明星马秀英名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她那浓厚的淮腔淮调和高雅的表演艺术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无比的欢乐,真正是唱红了大江南北。然而,马秀英自己不因为名声的提高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每次排练节目都十分认真、力求创新,直到古稀之年仍锲而不舍。用她自己的话说:“艺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马秀英的从艺日记里,不仅把艺技的提高视为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乐于奉献淮剧艺术的赤诚之心。可以说在她过去人生旅途的70多个艺海沧桑岁月中,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演出舞台上。那时,平均每年要演出300多场次,她的家虽然在上海,但有时回到上海都来不及回家,又匆匆随团出发了。她的三个孩子,都是在外婆的拉扯下长大的。难怪她谈及到这些,至今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的确,为了事业,为了使艺术为大众服务,为了满足观众对她表演艺术的渴望和要求,马秀英已经竭尽全力。1974年的一天,她突然被车撞伤,经医生诊断为肋骨受伤、肾破裂出血,病情十分严重,需立即住院。但当时正值演出《喊宫怨》,且票已售出,团领导得知消息后,十分理解,想贴出告示推迟演期。可马秀英得知后,竟不同意,说自己没问题。医生坚决不同意说:“人会有危险的”。最终医生还是拗不过她,只好同意,怕万一出事,医院派医生跟随她到演出现场。当她在舞台演出结束谢幕时,剧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可人们那里知道,马秀英是忍受着被车撞后剧烈的疼痛坚持演出的,当时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一到台后,她晕倒了,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才脱离危险。事后这一情况被一些票友得知,他们纷纷到医院探望。有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到她的病床前,拉住马秀英的手泣不成声:“闺女呀,你如此坚持演出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对马秀英来说,奉献的何止又是这些呢了!她母亲去世,当时正在外地演出。得到消息后,她强忍着悲哀,待演出结束才匆匆回到家里,在老人的遗体前,她泪流满面,深深感到欠母亲的太多了,自己未尽到做女儿的责任,直到母亲临终也未能见上一面,成了马秀英的终身遗憾,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她又匆匆赶往外地演出现场。
 
    艺术为大众,艺术为人民。马秀英始终牢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团里大家都知道,马秀英不仅是艺术上的姣姣者,更是乐于吃苦的奉献者。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马秀英经常作为带队的负责人,深入到苏北农村演出,不仅要以身作则,放好样子,还要处理好日常事务。尤其是少数青年演职人员一到了农村演出,条件极其艰苦,生活环境不适应,马秀英总是耐心说服教育,要他们甘当老百姓的小学生,生活要简朴,衣着要本色,只有这样艺术才能贴进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她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每到一处演出,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记得有一次在周总理故乡准安的一个小镇演出,少数青年演员争住条件好的宿舍,而马秀英不声不响地将自己的铺盖搬到卖票房里,当时正好下雨,票房四处漏雨,她只好用塑料膜盖在被子上。青年演员得知后,个个不再争宿舍了,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马老师都这样了,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马秀英生活十分清平,有时演出,常常以一碗面条或一只馍头就算一顿饭,二两米饭外加咸菜就心满意足了,所有这些,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在马秀英的艺术人生中,流传着一个个传奇而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马秀英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地方剧种淮剧艺术的人生写照。多少年来,她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钱。多少年来,她吃辛受苦、默默奉献,用毕身的精力谱写淮剧事业的华丽篇章。如今她已七十有三,但仍一如既往不讲报酬,一方面登台献艺,一方面搞好传帮带。而这些,对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来说,实在难能可贵。笔者问及她,为何如此倾心于淮剧事业是时,马秀英一往情深地说:“作为地方剧种淮剧艺术,急待继承、抢救和提高,她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不能坐吃福禄,传承和弘扬淮剧艺术是我有生之年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005年)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