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淮剧研究 > 正文

闲话淮剧唱片和音带(水乡芦苇)

发布日期:2012/11/20 17:26:22  阅读:6639  【字体:
 

 

据有关史料表明,十九世纪末,唱片(唱筒)传入我国,至二十世纪初,最早的“国产唱片”开始在我国灌录和销售。当时,西方留声机公司派遣录音队伍到世界各地进行采风录音,然后再运回欧洲加工印制。所以,早期的中国戏曲唱片都是有外国公司生产的。淮剧毕竟是地方戏,唱腔资料录存起步较晚。从现存资料表明,真正的录音资料留存是在建国初才开始。

 

首先谈谈淮剧黑胶唱片。

 

建国初至文革前主要是由中唱上海公司发行的少量78转淮剧黑胶唱片,78/分的唱片具有明显缺陷,即播放时间有限——由于转速较快,一张唱片的播放时间也就相应很短,通常只有3-4分钟。所以录制的都是淮剧名家名段,主要有原上海人民淮剧团的《断桥》《女审》《探寒窑》《岳母刺字》;上海志成淮剧团的《河塘搬兵》《虎符》;江苏省淮剧团的《一家人》《金水桥》《大庙会》《舍妻》等。

 

文革期间,淮剧和其他剧种一样,现代革命题材剧目一统天下。自然而然,淮剧唱片录制的剧目也都是革命题材,这时期淮剧唱片发行很少,主要有中唱上海公司为上海淮剧团录制的《海港》《拣煤渣》等33转黑胶唱片。33转唱片单面记录时间比78转唱片提高了好几倍,12吋唱片单面记录时间已可容纳25分钟左右,和78转唱片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文革后至80年代中期,发行的主要是33转淮剧密纹薄膜唱片,就是大家常见的红色、蓝色、绿色的塑料材质唱片。薄膜唱片相对黑胶唱片装帧较简单,价格也相对便宜。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党和国家及时调整了文艺政策,一大批传统剧目得到了解放;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此时有了大幅提高,群众购买力增强。唱片机此时也得到了普及,唱片机的普及也促进了淮剧唱片事业的发展。记得那时我们建湖地区,不少家庭都有一台中华206唱片机和厚厚的一沓淮剧唱片。所以,这个时期是淮剧唱片发行的黄金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这时期各剧团总共录制唱片的剧目有一百多出,几乎涵盖了淮剧“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的大部分剧目,如上淮的《牙痕记》《郑巧娇》《探寒窑》等;省淮的《吴汉三杀》《玉杯缘》《秦香莲》《珍珠塔》等;泰淮的《赵五娘》《刘贵成私访》《李三娘》等;建淮的《蔡金莲告状》《孟姜女》等。另外,还有一些新编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如上淮的《爱情的审判》《母与子》、省淮的《打碗记》《离婚记》、建淮的《南归记》《祥林嫂》、安淮的《新旅战歌》《关天培》等。还有几出剧目是剧团会串演出的,如上海和省淮合录的《打金枝》,省淮和建淮合录的《红楼梦》。可以说凡是被录制成唱片的剧目,都是淮剧的经典之作。其实,这个时期中唱公司根据市场需要也少量发行了一些33转黑胶淮剧唱片。这里重点介绍两张淮剧大黑胶唱片。

 

一是1983年中唱总公司出版的淮剧泰斗筱文艳唱腔专辑,编号为DM-6274,直径为12吋,俗称大黑胶唱片。此片为《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唱片系列之三十八集,共收录了筱文艳大师1955年至1963年间共六段代表性的唱段,其中《千里送京娘》中的 “未开言不由人珠泪双抛” 那段[大悲调]唱腔为1955年录音,弥足珍贵!那时筱文艳大师正值中年,风华正茂,演唱精力充沛。《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唱片系列全套共收录43个剧种116位戏曲艺术家的经典唱段,位于编号第一位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淮剧和淮剧大师筱文艳在全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影响和地位。

 

另一张是1985年中唱上海公司为建湖县淮剧团录制的《孟姜女过关》,编号是YDM-1,为这个系列唱片的首片。这张唱片封面设计非常独特,戴建民主演的关官和秦玉莲主演的孟姜女为舞台剧照,关官的“谐趣”和青衣的“悲切”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而剧照背后的长城却是写意性的传统水墨画,两者有机的集合,既突出了人物经典造型,也交代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剧情,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建湖县淮剧团乃一县级剧团,在强手如云的淮剧界能出一张黑胶唱片,不能不说是建湖淮剧的骄傲和艺术实力的展示。

 

其他常见的淮剧黑胶唱片还有省淮的《玉杯缘》(两张,裔小萍、梁锦忠录音)、《大庙会》(两张,刘少峰、朱菁华录音);泰淮的《王少春唱腔选》、《赵五娘》(两张,陈德林、黄素萍录音)、上淮的《琵琶寿》(马秀英、何小山录音)、志成淮剧团的《宝玉哭灵、河塘搬兵》(周筱芳录音)等,现在都极具收藏价值。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录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淮剧唱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淮剧音带(俗称“磁带”)。一盒音带的播放总长度基本上等于一张12吋黑胶唱片的长度,但体积却比唱片小得多,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华东地区出版过淮剧音带就有好几家。上海的有中唱上海公司、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出版社等,江苏的有江苏音像出版社、南京音像出版社等。其它还有中国音乐家出版社等公司。不过出版数量最多的还是中唱上海公司。

 

中唱上海公司的淮剧音带相当一部分是从淮剧唱片母音翻录的,也就是说用的是同一个母音,往往只是在剪辑上有些调整。这里重点介绍中唱上海公司出版的几种成套发行的淮剧音带。

 

一、淮剧名家专辑系列。这套系列音带,几乎囊刮了80年代当红的所有淮剧名家名段,如上淮的《筱文艳唱腔专辑》(同黑胶唱片),《马秀英唱腔专辑》《韩小友唱腔专辑》《梁伟平唱腔专辑》,省淮的《裔小萍唱腔专辑》《刘少峰唱腔专辑》《凌顺武唱腔专辑》,泰淮的《陈德林唱腔专辑》,建淮的《戴建民唱腔专辑》,安淮的《王志豪唱腔专辑》,滨淮的《徐彩魁唱腔专辑》。这套磁带的封面,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以演员近照为封面,如陈德林、戴建民、凌顺武、刘少峰、王志豪等,还有一种就是以演员剧照为封面,如马秀英、裔小萍、徐彩魁、韩小友等。其中马秀英和陈德林两位名家专辑,因销量突出,中唱上海公司专门为他们出了“唱腔新集”,可想而知,当年淮剧迷们对淮剧名家的热捧程度!

 

二、淮剧群星谱系列。这套磁带的装帧很特殊,一般一本磁带装一盒,这套音带是三本装在一盒,整体尺寸大约为16K纸大小,塑料盒身配用金属揿钮收口,是十分罕见的装帧。这套音带收录的主要唱段有筱文艳的《秦香莲-寿堂》,筱文艳和何叫天联袂的《三女抢板-父女别》,张云良的现代戏《民运队》,方素珍的《蔡金莲告状-赶解》,尤其是徐彩魁的《杨家将-搬兵》,这出《搬兵》戏不是常见的周派《河塘搬兵》,而是在金沙滩双龙会之前八贤王向杨继业搬兵一段唱。

 

三、淮剧“佳韵集”系列。这套音带共四盒,是中唱上海公司策划出版的“华东戏曲名家名段”系列的一个品种,和淮剧“佳韵集”一起出版的还有越剧“妙云集”、黄梅戏“珍韵集”、评弹“雅韵集”、沪剧“乡韵集”共五套。淮剧“佳韵集”共有四盒,这套磁带在编辑上,适当翻录了文革前78转黑胶唱片的一些经典唱段,如武筱凤和李神童的名剧《梁祝-园会》、徐桂芳的《大禹治水》、何叫天的《忠王李秀成》,可谓是吊足了淮剧迷的胃口。这套淮剧音带是中唱上海公司对淮剧音带编辑的尾声,之后再也没有新的淮剧磁带出版发行。

 

在淮剧唱片史上,筱文艳和马秀英两位大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分别获得第一届(1989年)和第三届(1995年)“金唱片奖”,金唱片中国唱片总公司对一些卓越的歌唱家、演奏家、戏曲表演艺术家授予的最高荣誉,也是国际唱片业通行的一种特殊荣誉的高水平的奖励。中国评选金唱片奖的原则是:艺术成就高、有代表性、社会影响大、制作质量好,唱片音带发行达到一定数量。淮剧作为一个不算大的地方剧种,能获得如此殊荣,是整个淮剧界的骄傲和光荣。

 

令人遗憾的是,淮剧舞台艺术在90年代以后严重滑坡,给淮剧唱片音带的出版也带来了巨大冲击,虽然涌现出了大量的淮剧VCD碟片,但其录音效果和编辑质量已不能和当年的淮剧唱片音带相媲美。2000年以后,中唱公司已将同一时代的京剧、越剧、沪剧等老录音翻制成了同名CD碟片销售,而淮剧却一直没有。据说一是因为淮剧观众老化和数量剧减,还有就是苏北盗版音像制品猖獗,出版社都不想做赔本的买卖。十八大召开期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著作权法》正在修改中,这次修法除了进一步规范著作权,当事人各项权益以外,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加大数字版权保护的力度;第二个就是强化法律惩罚的措施,盗版的处理判刑可能要再增加,罚款判刑门槛将降低,过去销售600张盗版光盘才判刑,以后销售一张两张就会判刑。加之,现在淮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我想,在全体淮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部门和广大淮剧观众的支持下,淮剧音像出版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配图一:淮剧黑胶唱片封面选



 

配图2:淮剧磁带封面选

 

201211月中旬于苏州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